怎么区分有没有有意思表示
法律援助区分有没有意思表示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最客观的区分标准就是看是否符合意思表示的构成要件。意思表示的构成要件是:
1、客观要件:在客观上可认识其在表示某种法律效果意思。
2、主观要件:指内心的意思,可分为行为意思,即表意人自觉地从事某种行为的意思;表示意思即行为人认识其行为具有某种法律行为上意义。
一、真实意思表示如何认定
意思表示为法律行为的核心要素,而法律行为是私法自治的实践手段,因此意思表示意义重大。意思表示,指向外部表明意欲发生一定私法上效果的意思的行为。意思表示由客观要件与主观要件构成。客观要件是指在客观上可认识其在表示某种法律效果意思。主观要件,是指内心的意思,更可分为行为意思、表示意思与效果意思。
意思存于内心,是不能发生法律效果的。当事人要使自己的内心意思产生法律效果,就必须将意思表现于外部,即将意思发表。发表则须借助语言、文字或者表意的形体语汇。意思表示所发表的意思,是体现为私法效果的意思,亦即关于权利义务取得、丧失及变更的意思。
1、不真实的意思表示,分为“有意的不真实”与“无意的不真实”不真实的意思表示,具有瑕疵,其效力状况各个不同。
2、无意的不真实,指表意人于意思表示时不知其表示出来的意思与其内心真意不一致。重大误解属之,已如前述。
3、有意的不真实,指表意人于意思表示时知道其表示出来的意思与其内心真意不一致。包括四种:真意保留;戏谑行为;双方虚假行为;隐藏行为。
二、意思表示不真实的民事法律行为是否有效
在民事活动中,意思表示不真实的民事法律行为是无效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2、意思表示真实;
3、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由上可见,有效的约定的前提是意思表示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