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什么时候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的?

法律援助

    白银作为货币普遍流通是在明朝中期。中国自汉代开始制造银器,但作为流通货币是由唐朝开始,在元朝时流行元宝,明朝时因为和西班牙、葡萄牙贸易,银币大量流通,亦使中国成为使用银本位的国家。在本国货币史上,白银自唐朝已逐渐成为货币金属,唐朝白银已货币化中国真正成为用银之国.虽然也通行铜钱和纸币。明朝完成银本位。明朝政府确立了银两制度,各地官府将税收、徭役等都折合成银两收取,官员的俸禄和国家的开支也用银两支付,银与钱并行流通。与此同时,黄金在流通领域逐渐减少,更多地作为装饰品和地位的象征。清初康、雍、乾三朝的货币体制基本沿用了明代的银、钱并行制度,没有大的调整,只是由于银币的形态有所改变而引起了诸如鉴定、兑换等方面的问题。历史上,白银作为通货用于流通,最早始于唐代时期的岭南一带,当时最多只能算作与铜钱并行的区域性货币。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明代中后期,才悄然发生改变。随着东南沿海地区的海上贸易的蓬勃兴起,白银通过贸易的形式从西方国家源源不断的涌入中国,致使当时社会上的白银保有量急剧增加,明代中后期以后,白银才开始取代铜钱逐渐成为全国性的主流流通货币。白银作为一种稀缺贵金属,长期以来被当作身份的象征,只是在皇庭贵族、富裕人家间辗转收藏。受限于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低下、采矿和冶炼技术的落后以及对外贸易规模较小等条件,明代之前,中国历代均未将白银确定为一种法定货币。明代以后,随着郑和七下西洋活动的开展,中国人与外界的联系显著增强。这对此后东南沿海地区的海上商贸的蓬勃发展埋下了深远的伏笔。郑和之后,官方组织的下西洋活动虽然在宣宗朝戛然而止,但民间的对外贸易却不未因此而受阻,反而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特别是进入
    15、16世纪以后,中国的商队与南洋、西洋各国商队的贸易往来出现了井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