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法定节假日数量
法律援助中国法定节假日共有11天,包括新年、春节、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和国庆节。如果在法定假日加班,用人单位需要支付三倍工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四条,如果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休息日工作且不能补休或者法定休假日工作,用人单位需要支付相应比例的高于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工资报酬,分别为150%、200%和300%。
法律分析
国家法定节假日天数为11天。根据《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第二条规定,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
(一)新年,放假1天(1月1日);
(二)春节,放假3天(农历正月初一、初二、初三);
(三)清明节,放假1天(农历清明当日);
(四)劳动节,放假1天(5月1日);
(五)端午节,放假1天(农历端午当日);
(六)中秋节,放假1天(农历中秋当日);
(七)国庆节,放假3天(10月1日、2日、3日)。
此外,如果法定假节日被安排加班的,要支付三倍工资。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四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下列标准支付高于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工资报酬:
(一)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资报酬;
(二)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资报酬;
(三)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
拓展延伸
我国法定节假日的年度变化趋势
我国法定节假日的年度变化趋势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节假日对于人们的休闲、旅游和消费需求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政府根据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情况,对法定节假日进行了一些调整和调整。例如,2019年起,我国新增了劳动节调休安排,使得劳动节与国际接轨。另外,国庆节也经历了调整,从以前的7天假期缩短至现在的3天,以鼓励人们更好地安排休假时间和促进经济发展。总体来看,我国法定节假日的变化趋势是根据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来调整的,以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最大化和社会稳定发展。
结语
我国法定节假日的变化趋势是根据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来调整的,以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最大化和社会稳定发展。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节假日对于人们的休闲、旅游和消费需求起着重要的作用。政府通过调整和调整法定节假日,使其更加符合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的要求。这些调整包括新增劳动节调休安排和国庆节假期缩短等。这些变化旨在更好地满足人们的休假需求,促进经济发展。我们期待未来法定节假日的进一步调整,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法律依据
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第七条 女职工生育享受98天产假,其中产前可以休假15天;难产的,增加产假15天;生育多胞胎的,每多生育1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
女职工怀孕未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15天产假;怀孕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42天产假。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2018修正):第四章 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第四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延长工作时间不受本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的限制:
(一)发生自然灾害、事故或者因其他原因,威胁劳动者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需要紧急处理的;
(二)生产设备、交通运输线路、公共设施发生故障,影响生产和公众利益,必须及时抢修的;
(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2021修正):第五章 工会的经费和财产 第四十四条 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无正当理由拖延或者拒不拨缴工会经费,基层工会或者上级工会可以向当地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拒不执行支付令的,工会可以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