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国家发展方向?

法律援助

    走向一:宏观政策不急转弯,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时隔一年,中国再次设定经济增速目标”,政府工作报告引发外媒广泛关注。“从去年的不设具体目标到今年的6%以上,释放中国经济逐步回归常态的信号。指标设定与今后目标平稳衔接,对稳预期至关重要。”北京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副主任金李委员说。提交大会审查的计划报告分析,将经济增速设为6%以上,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推进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去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同比下滑,此后稳步复苏、逐季好转,全年GDP实现2.3%的增长。值得关注的是,受去年低基数影响,今年特别是一季度经济增速会比较高。“增速大幅回升不意味着经济大幅好转,微观主体可能依然比较困难,形成宏观和微观的反差。”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委员说,这就要求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不急转弯——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宏观政策取向,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强调保持必要支持力度,进一步巩固经济基本盘。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宏观调控目标明确,着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面对不确定性,实现发展目标需要付出更大努力。在首场“部长通道”上,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何立峰表示,目前第三产业面临较多问题,中小微企业面临困难,各方正合力解决难题。实现今年目标任务“有信心、有决心、有实力、有底气”。走向二:让市场主体恢复元气、增强活力。“青山常在、生机盎然”,报告里比喻保市场主体的这8个字,引发代表委员们的强烈共鸣。“从去年的‘留得青山,赢得未来’,到今年报告中‘青山’再现,凸显国家对1亿多市场主体的期待与呵护。”金发科技董事长袁志敏代表说。政府工作报告中,一道道“加减法”释放暖意:减——继续执行制度性减税政策,实施新的结构性减税举措,继续推动降低一般工商业电价,中小企业宽带和专线平均资费再降10%……加——将2.8万亿元中央财政资金纳入直达机制、规模明显大于去年,将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起征点从月销售额10万元提高到15万元,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长30%以上……加减之间,彰显决心。“去年面对疫情冲击,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帮企业节省资金超过1亿元。”三棵树涂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洪杰代表说,报告强调要“再帮一把”给市场主体吃下定心丸。巩固经济向好势头,就必须让市场主体恢复元气、增强活力。财政部部长刘昆表示,各级财政部门将克服眼前收支压力,坚决把该减的税减到位,把该降的费降到位,让企业有更多的获得感。走向三:强化就业优先政策 回应民生新关切。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今年城镇新增就业目标确定为1100万人以上,比去年多200万。中小企业尚未完全恢复;高校毕业生909万人,再创历史新高……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莫荣委员分析,要通过保市场主体来稳住就业基本盘,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疫情期间,扬州大学以一系列“云就业”举措,赢得毕业生点赞。校长焦新安代表说,报告明确一系列稳岗助企政策,提出拓宽市场化就业渠道等,生动诠释“就业优先”。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再增加30元,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报告列出“民生清单”,回应民生新关切,着力解民忧、纾民困。报告“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让青海省门源县教育工作者孔庆菊代表印象深刻。她说,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走向四: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从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到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再到深入谋划推进“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一系列新部署助力跑出创新“加速度”。强调基础研究是一大亮点——中央本级基础研究支出增长10.6%,切实减轻科研人员不合理负担……“基础研究是个慢变量,要有‘十年磨一剑’的精神,要创造条件让科学家把冷板凳坐热。”参与报告起草的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郭玮说。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才能释放源源动力。面对疫情挑战,面板厂商TCL华星去年净利润同比增长超过140%。在TCL董事长李东生代表看来,“逆袭”的关键在于稳定的产业链和持续的创新力。将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00%等新举措让李东生振奋。他说:“用税收优惠机制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将推动企业以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把握未来主动权。”走向五:让居民能消费、愿消费,政府投资向民生项目倾斜。扩大内需,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尤为关键。去年,在“三驾马车”中,消费恢复相对缓慢,对经济增长呈负向拉动。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稳定增加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发展健康、文化、旅游、体育等服务消费……报告亮出扩消费实招。“传统的景区‘重资产’业务受阻,我们布局创意文旅‘轻资产’,项目营收同比增长近两倍。”无锡灵山文化旅游集团董事长吴国平代表说,瞄准新消费新业态,创新优质服务和产品,未来天地广阔。“钱包鼓起来,消费才能跑起来。”在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院长赵继委员看来,要不断提高消费能力,改善消费环境,让居民能消费、愿消费。有效投资的关键性作用如何施展?除了“两新一重”建设外,报告强调政府投资更多向惠及面广的民生项目倾斜。1995年建成的南京冶山道院小区被列入当地今年108个老旧小区改造计划,小区居民的微信群里讨论热烈。江苏省住建厅厅长周岚委员说,报告提出今年全国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3万个,江苏将完成1130个,有效投资要更着力补短板、强弱项。走向六:使亿万农民多增收、有奔头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从对脱贫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到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报告举措务实精准。”安徽省农科院副院长赵皖平代表说,乡村振兴不能“贪大求快”,要立足夯实脱贫成果,分类分层施策。早春三月,黄淮海平原上,绿油油的麦苗生机盎然。“报告将‘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列入发展预期目标,还特别强调种子和耕地,抓住了保障粮食安全的要害。”小麦育种专家马传喜委员说,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优良品种选育推广, 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守好农业之“芯”。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强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乡村产业……千方百计使亿万农民多增收、有奔头,报告举措务实切实。【本文所涉及的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走向一:宏观政策不急转弯,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时隔一年,中国再次设定经济增速目标”,政府工作报告引发外媒广泛关注。“从去年的不设具体目标到今年的6%以上,释放中国经济逐步回归常态的信号。指标设定与今后目标平稳衔接,对稳预期至关重要。”北京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副主任金李委员说。提交大会审查的计划报告分析,将经济增速设为6%以上,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推进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去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同比下滑,此后稳步复苏、逐季好转,全年GDP实现2.3%的增长。值得关注的是,受去年低基数影响,今年特别是一季度经济增速会比较高。“增速大幅回升不意味着经济大幅好转,微观主体可能依然比较困难,形成宏观和微观的反差。”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委员说,这就要求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不急转弯——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宏观政策取向,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强调保持必要支持力度,进一步巩固经济基本盘。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宏观调控目标明确,着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面对不确定性,实现发展目标需要付出更大努力。在首场“部长通道”上,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何立峰表示,目前第三产业面临较多问题,中小微企业面临困难,各方正合力解决难题。实现今年目标任务“有信心、有决心、有实力、有底气”。走向二:让市场主体恢复元气、增强活力。“青山常在、生机盎然”,报告里比喻保市场主体的这8个字,引发代表委员们的强烈共鸣。“从去年的‘留得青山,赢得未来’,到今年报告中‘青山’再现,凸显国家对1亿多市场主体的期待与呵护。”金发科技董事长袁志敏代表说。政府工作报告中,一道道“加减法”释放暖意:减——继续执行制度性减税政策,实施新的结构性减税举措,继续推动降低一般工商业电价,中小企业宽带和专线平均资费再降10%……加——将2.8万亿元中央财政资金纳入直达机制、规模明显大于去年,将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起征点从月销售额10万元提高到15万元,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长30%以上……加减之间,彰显决心。“去年面对疫情冲击,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帮企业节省资金超过1亿元。”三棵树涂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洪杰代表说,报告强调要“再帮一把”给市场主体吃下定心丸。巩固经济向好势头,就必须让市场主体恢复元气、增强活力。财政部部长刘昆表示,各级财政部门将克服眼前收支压力,坚决把该减的税减到位,把该降的费降到位,让企业有更多的获得感。走向三:强化就业优先政策 回应民生新关切。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今年城镇新增就业目标确定为1100万人以上,比去年多200万。中小企业尚未完全恢复;高校毕业生909万人,再创历史新高……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莫荣委员分析,要通过保市场主体来稳住就业基本盘,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疫情期间,扬州大学以一系列“云就业”举措,赢得毕业生点赞。校长焦新安代表说,报告明确一系列稳岗助企政策,提出拓宽市场化就业渠道等,生动诠释“就业优先”。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再增加30元,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报告列出“民生清单”,回应民生新关切,着力解民忧、纾民困。报告“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让青海省门源县教育工作者孔庆菊代表印象深刻。她说,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走向四: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从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到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再到深入谋划推进“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一系列新部署助力跑出创新“加速度”。强调基础研究是一大亮点——中央本级基础研究支出增长10.6%,切实减轻科研人员不合理负担……“基础研究是个慢变量,要有‘十年磨一剑’的精神,要创造条件让科学家把冷板凳坐热。”参与报告起草的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郭玮说。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才能释放源源动力。面对疫情挑战,面板厂商TCL华星去年净利润同比增长超过140%。在TCL董事长李东生代表看来,“逆袭”的关键在于稳定的产业链和持续的创新力。将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00%等新举措让李东生振奋。他说:“用税收优惠机制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将推动企业以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把握未来主动权。”走向五:让居民能消费、愿消费,政府投资向民生项目倾斜。扩大内需,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尤为关键。去年,在“三驾马车”中,消费恢复相对缓慢,对经济增长呈负向拉动。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稳定增加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发展健康、文化、旅游、体育等服务消费……报告亮出扩消费实招。“传统的景区‘重资产’业务受阻,我们布局创意文旅‘轻资产’,项目营收同比增长近两倍。”无锡灵山文化旅游集团董事长吴国平代表说,瞄准新消费新业态,创新优质服务和产品,未来天地广阔。“钱包鼓起来,消费才能跑起来。”在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院长赵继委员看来,要不断提高消费能力,改善消费环境,让居民能消费、愿消费。有效投资的关键性作用如何施展?除了“两新一重”建设外,报告强调政府投资更多向惠及面广的民生项目倾斜。1995年建成的南京冶山道院小区被列入当地今年108个老旧小区改造计划,小区居民的微信群里讨论热烈。江苏省住建厅厅长周岚委员说,报告提出今年全国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3万个,江苏将完成1130个,有效投资要更着力补短板、强弱项。走向六:使亿万农民多增收、有奔头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从对脱贫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到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报告举措务实精准。”安徽省农科院副院长赵皖平代表说,乡村振兴不能“贪大求快”,要立足夯实脱贫成果,分类分层施策。早春三月,黄淮海平原上,绿油油的麦苗生机盎然。“报告将‘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列入发展预期目标,还特别强调种子和耕地,抓住了保障粮食安全的要害。”小麦育种专家马传喜委员说,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优良品种选育推广, 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守好农业之“芯”。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强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乡村产业……千方百计使亿万农民多增收、有奔头,报告举措务实切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