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拖欠农民征地补偿款解决方法是什么

法律援助

    长久拖欠农民征地补偿款解决方法是什么
    1、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健全和规范土地征用程序。
    通过立法制定一部完整的土地征收补偿的行政法规。一是可以明确界定“公共利益”的具体范畴,防止政府滥用征收权力;二是让征收补偿的工作更有操作性、实用性,规范政府在土地征用过程中的行为,增加了透明度,加强对土地征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社会监督,防止土腐败行为的滋生,以便土地征用工作顺利开展;三是通过具体法律、法规形成一套程序来限制国家的权力和保障被征地农村集体和农民个人的利益免受非法征地的侵害,要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使农民能够积极参与进来,同时制定一系列有利于农民有效行使法律救济的制度,让农民找到一个合适的救济途径。
    2、行政机关依法行政,规范征收行为。
    土地征收行为的规范与否不仅需要有一些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为前提,更重要的是作为政府部门,应当在现有法律法规的范围内不断完善自己的行政行为,将行政权放到法律的轨道上行使。只有依法行政,才能保证征收过程的公平、公正,才能保证政府征收行为的源头上不出现问题,才能防止行政行为干预村民自治权的发生。
    3、规范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行为,保证村民自治权的实现。
    根据法律规定,土地补偿款的分配、实施等属于村民自治权内的事项。而村民自治权能否实现就在于村集体组织,即村民委员会或村小组能否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规范好自己的行为。所以,在土地征收补偿的整个过程中,村集体组织应以身作则,对于属于需要召开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的必须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标准进行。另一方面,有关部门应监督好村集体组织,并建立分配方案的合法性审批度,防止村集体组织滥用权力和腐败的滋生。
    4、土地管理部门应对农村土地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不断完善土地颁证制度。
    首先,对农村土地的开发利用应从有利于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角度考虑,对有效合理利用土地的行为应加强保护,对乱垦、乱占集体土地的行为要坚决予以打击,特别是对于那些为了获得征收补偿款而毁林开荒的行为要严格查处。其次,规范土地颁证制度,作为颁证机关应对申请人提供的材料认真审核,与村、镇、乡联合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对一些面积较大或者可能存在争议的土地应及时进行协调处理,必要时到现场实地审查,保证土地使用权证产权明晰,四至清楚,既可以规范执法活动,也可以最大化的避免因土地权属不清引起的矛盾纠纷的发生。再次,在土地征收过程中做好土地征用前的调查以及征地后的权属变更登记。
    5、导入市场机制,确立“合理补偿”的原则。
    针对目前对土地征收补偿原则的规定不明朗的现象,我国应当在借鉴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做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确立“合理补偿”的原则。以市场价格作为征地补偿的标准,以市场谈判的方式确定补偿费用。该原则的确立,可以切实保护被征收土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同时,还应当适当扩大补偿的范围,确定合理的补偿标准。一方面应当建立完善的土地评估制度和土地评估方法,在对被征收土地进行科学的评估后,以市价为基础,综合考虑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利益,合理地确定土地征收的补偿标准;另一方面,土地征收补偿的标准要确保被征地农民的生活水平不降低。
    6、增加征收的透明度,增强监督和惩治的力度。
    一是落实征地补偿安置听证制度,政府主管部门不仅要参加,而且也应该有农民代表参加,通过代表更多地听取民众意见,政府应把信息公开,将有关征地补偿的标准在公告栏、互联网上进行公示,以供公众查阅。二是严格落实“村级财务公开”和“村务公开”制度,加强对征地款的监管、使用的审批程序。在征地款核算上,各乡镇农经、财政部门应加强监管,使征地款尽快按专款专用的原则进行核算,实行专户储存,避免挤占挪用私分征地款现象的发生。其次,对征收过程中的违法征收行为要坚决予以打击,将违法用地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对触犯刑律的,要及时移送司法机关查处。
    7、加强土地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工作。
    在农村,很多老百姓没有意识到土地是属于集体所有,农民只有土地使用权的问题。因此,在征收补偿过程中,相关部门应该不断地宣传法律、法规和政策,纠正一些老百姓误认为承包地为私有的误区,转变老百姓的观念。另外,土地被征收补偿后,有部分农民一次性拿到巨额补偿款不知该如何使用,或者没有将钱用到正当处,大肆挥霍,甚至用于赌博,过不了多长时间便将补偿款用完。作为政府相关部门应在征地补偿过程中对被征地农民予以宣传教育,避免新的社会矛盾的滋生。
    法律处理方式主要有行政诉讼、行政复议、行政复议裁决、民事诉讼、征地补偿协调、裁决等方式,根据个案的不同特点应当启动不同的法律程序。
    征地纠纷的处理方式有几种?
    法律处理方式主要有行政诉讼、行政复议、行政复议裁决、民事诉讼、征地补偿协调、裁决等方式,根据个案的不同特点应当启动不同的法律程序。
    1、征地纠纷行政复议
    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服行政主体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认为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其合法权益,依法向法定的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复议申请,行政复议机关依法对该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适当性审查,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行政行为。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通过行政救济途径解决行政争议的一种方法。
    行政复议的最大特点是可以跳出某个区域,如对某省国土资源厅的行为不服则可以向国土资源部申请复议,如果在承办案件过程中担心某地方存在地方保护,则应该选择这样的救济途径。
    2、征地纠纷行政诉讼
    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对具体行政行为不服而向人民法院起诉,有人民法院进行审理并作出判决、裁定的司法程序。即通常我们所说的“民告官”,这是解决行政争议的重要制度。
    3、征地纠纷中的民事诉讼。
    在征地纠纷中,大多数进行的诉讼属于行政诉讼,民事诉讼时为数不多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程序都要走行政诉讼,有时候也可以走民事诉讼的程序,如对于非法占地的行为,从民事角度考虑我们可以起诉民事侵权,要求停止侵害、赔偿损失、恢复原状。对于已经签订征地补偿协议,如果该协议签订过程中存在胁迫等手段,则从民事诉讼的角度起诉撤销该协议。总而言之办案子要开动脑筋不能死盯住行政诉讼,如果民事诉讼对我们更有利的话,则就应该设法走民事诉讼的程序。在征地纠纷中常发生的民事纠纷有:征地补偿协议纠纷;土地侵权纠纷;土地承包经营纠纷。
    4、征地补偿协调裁决。
    征地补偿裁决也可以称之为征地补偿协调与裁决,是指对补偿标准有争议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协调;协调不成的,由批准征用土地的人民政府裁决,这是国家为减少、解决征地纠纷而推行的制度。机制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协调,而是裁决,协调是裁决的前置,未经协调的不能进入裁决。
    如果在申请协调中遇到两级政府相互推诿的情况下,则应当在协调期满之日向征地批准机关申请裁决,若省内尚无协调裁决办法或协调裁决办法没有规定多长时间协调的,建议在60日后申请裁决。
    5、征地纠纷听证制度。
    征地纠纷听证制度是指在土地征收纠纷中拟作出行政处罚、行政许可决定,制定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时,主管部门组织听证,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便民的原则,充分听取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意见,保证其陈述意见、质证和申辩的权利的制度。它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主管部门依职权组织的听证,一种是申请人申请才组织的听证。
    解决农村土地补偿款分配纠纷问题的现状
    目前,农村土地补偿款分配纠纷在全国法院没有高度统一的认识,在网上查到的案例和观点也不尽相同,大部分案例的处理遵从的是土地征用补偿款应补偿给耕种土地的家庭,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才具备获得补偿款的资格。
    第一,家庭联产承包的土地征用补偿款不属于收益范畴,它是对失去耕地人的损失补偿及安置补偿,不属于继承财产范围。《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四条第规定:“个人承包应得的个人收益,依照法律规定继承。个人承包,依照法律允许由继承人继承承包的,按承包合同办理”。本条规定的是个人承包问题,而未规定家庭联产承包问题。
    第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第十五条规定:“家庭承包的承包方是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因此,家庭土地承包方主体是农户,并非家庭的每个成员,每个家庭成员不具有独立的家庭土地承包权。如果家庭某个成员死亡的,按照三十年的承包期不变,不存在承包经营权的继承权问题,其承包经营的土地就应当由其他家庭成员继续承包耕作。家庭成员死亡后,其民事主体资格已经丧失,不能对承包的土地进行管理和使用,已经不是土地承包经营主体中农户的成员,所以其不能再对土地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征用补偿款也就不能成为其个人的遗产。
    第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第十六条规定:“承包方承包地被依法征用、占用的,有权依法获得相应补偿”。可见能获得土地补偿费的是承包方,承包方即农户。对已死亡或丧失家庭成员资格的人丧失了农户成员的身份,自然无法获得补偿,对于可能成为还未成为该农户成员的人也不能获得,所以只有农户现有成员才能获得。《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二十四条规定:“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确定时已经具有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人,请求支付相应份额的,应予支持。”因此,能够获得征地补偿款的人是在征地补偿方案确定时具有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人。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土地是非常重要的,关于土地的使用,土地的纳税,都有很多想应的规定,故法律咨询网小编提醒大家,一定要多点去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