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制度包括的范围

法律援助

    土地所有制
    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制度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它是整个土地政策的核心,是土地关系的基础。
    从古至今,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奴隶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所有制、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土地所有制这五种社会生产方式,同时也是五种土地所有制,此外,还存在着几种社会经济制度下共有的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以及一些过渡形态的土地所有制。这些不同种类的土地所有制,按照社会性质可以分为两大类:公有制和私有制。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土地属氏族或村社成员共有)和社会主义土地所有制(土地归国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属于公有制。奴隶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所有制和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属于土地私有制。
    我国现阶段的农村土地所有制主要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制。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所有权是残缺的,土地所有权是不能自由交易的,只能通过征收这种方式来转化为国家所有。
    土地国家管理手段:
    1.立法手段。土地管理法律法规是国家管理土地的意志的具体体现,也是国家有关部门管理土地的法律依据,对土地的所有者和使用者及其他人具有强制性,例如我国1998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经济手段。国家通过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征收土地税费、开放土地市场等形式,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分配与使用,并集中土地开发建设的资金。
    3.技术手段。土地调查、土地信息与土地评价等是土地管理的技术手段,是一项为土地管理提供土地面积、类型、质量、分布、价格和权属情况的基础性工作。
    4.行政手段。土地的登记和分类统计是一种行政手段。土地登记是对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权属及其变动的登记,是保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合法权益的法律依据。土地分类统计是在土地调查、登记的基础上,对土地权属以及土地类型、面积和质量的分类统计,为国家管理土地的宏观决策提供依据。
    5.司法手段。土地管理部门协同政法部门,对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察,以保证有关土地法律、法规的实施,是国家管理土地的一项重要手段。
    6.教育手段。通过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国土观念、生态平衡观念,普及土地管理与利用的法律、法规知识。与此同时,加强土地科研和干部培训,提高土地管理干部和人民群众的素质,是加强土地管理的重要基础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