诬蔑和巫陷有什么区别吗?

法律援助

    我国刑法中只有诬告陷害罪,没有诬陷罪,但有诽谤罪。诬告陷害罪是指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以使他人受刑事追究;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破坏他人名誉。二者的区别在于客体、主观方面、客观行为和处罚不同。诬告陷害罪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目的是使他人受刑事追究,通常向国家机关告发;而诽谤罪侵犯公民的名誉,目的是破坏他人名誉,散布于第三者。诬告陷害罪处罚较重,最高可判十年有期徒刑。
    法律分析
    诬告陷害罪和诬陷罪有什么区别在我国刑法中只有诬告陷害罪,并没有诬陷罪,还有就是诽谤罪。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四十三条规定:诬告陷害罪,是指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行为。本罪在客观上表现为捏造他人犯罪的事实,向国家机关或有关单位告发,或者采取其他方法足以引起司法机关的追究活动。诽谤罪刑法第246条,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二者的共同点表现在都是捏造事实,而且诽谤罪也可能捏造犯罪事实。它们的主要区别是;
    1、客体要件不同:前者侵犯的是公民的人身权利;后者侵犯的是公民的名誉。
    2、主观方面不同:前者的目的是使他人受刑事追究;后者的目的是破坏他人名誉。
    3、客观行为不同:前者是捏造他人犯罪的事实,通常向国家机关或有关单位告发;后者是捏造有损他人名誉的事实,散布于第三者或更多的人,但不向国家机关或有关单位告发。如果行为人虽然捏造他人犯罪的事实,但并不告发,而是私下散布,旨在损害他人名誉,就构成诽谤罪。
    4、处罚不同:诬告陷害罪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前款罪的,从重处罚。不是有意诬陷,而是错告,或者检举失实的,不适用前两款的规定。犯诽谤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诬告陷害罪,是指捏造事实,作虚假告发,意图陷害他人,使他人受刑事追究的行为。这里的“他人”,是指所有的第三人,既包括一般的干部、群众,也包括正在服刑的罪犯和其他在押的被告人和犯罪嫌疑人。诬告陷害他人,必须是以使他人受刑事追究为目的。如果不以使他人受刑事追究为目的而捏造事实诬告的,如以败坏他人名誉、阻止他人得到某种奖励或者提升等为目的而诬告他人有违法或不道德行为的,不构成本罪。
    结语
    综上所述,诬告陷害罪和诽谤罪在我国刑法中有着明显的区别。诬告陷害罪是指捏造事实,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侵犯的是公民的人身权利;而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侵犯的是公民的名誉。此外,诬告陷害罪的行为通常向国家机关或有关单位告发,而诽谤罪则散布于第三者或更多的人。对于诬告陷害罪,根据情节严重程度,可能处以不同程度的刑罚,而诽谤罪则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因此,了解和区分这两种罪行对于维护公民权益和社会正义至关重要。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21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十章 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 第一百一十四条 诉讼参与人或者其他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伪造、毁灭重要证据,妨碍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
    (二)以暴力、威胁、贿买方法阻止证人作证或者指使、贿买、胁迫他人作伪证的;
    (三)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已被查封、扣押的财产,或者已被清点并责令其保管的财产,转移已被冻结的财产的;
    (四)对司法工作人员、诉讼参加人、证人、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协助执行的人,进行侮辱、诽谤、诬陷、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
    (五)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方法阻碍司法工作人员执行职务的;
    (六)拒不履行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的。
    人民法院对有前款规定的行为之一的单位,可以对其主要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员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一章 刑法的任务、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 第五条 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一章 刑法的任务、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