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如何规定的
法律援助一、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现状
内部审计相对于民间审计和政府审计,其执行效率相对较差,强制性也较弱,因而不太受到重视;其次,由于内部审计主要围绕企业内部经营活动而开展监督、检查,因而受到企业内部影响较大。正是由于所处环境、地位的差异性,内部审计的现实状况不容乐观,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组织机构界定不清晰
按照《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各单位应当单独设立内部审计部门,独立于财务部门,受本单位主要负责人领导。但限于人员编制、经费的制约,很多单位设立的内部审计部门,仍然是一定程度上依附于财务部门的附属部门。有的虽然做到了形势与性质上的独立,但部门受谁领导一直很难确定。这种状况在很多企业普遍存在,急待调整。
(二)独立性难以保证
内部审计要真正能够开展工作,发挥其内部监控的作用,首要前提是保证自身的独立性。独立性要求保证两个层面上的独立:形态上的独立、实质上的独立。形式上的独立很容易做到,但实质上的独立则相对较难。最典型的人员和经济独立,需要依靠于人事部门和财务部门的支持,否则无法正常开展工作。因为人事部门可以决定内审部门的绩效考核和人事晋升,财务部门可以控制内审部门的财务运算和资金拨付。由于无法做到实质上独立,由此影响审计质量控制。
(三)质量控制缺乏科学合理的标准
作为一项控制体系,必须拥有一整套控制执行标准。目前,内部审计控制标准主要有《内部审计准则》和《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等,但这些规范是国家制定的一个框架性文件,可操作性不强,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在实际执行审计项目时,过多的参与了人为的因素,靠自己的主观判断,严重降低了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权威性。实际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也急切期望着内部审计实务操作标准尽早出台。
(四)质量控制缺乏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
由于目前缺乏一套操作性很强的质量控制标准体系,导致对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无从评价,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态度、低效率困扰着内部审计工作的展开。市场经济环境下,应当强化经济责任审计,不但要对非内审部门加强审计,更要加强对内审部门本身的责任审计,从根本上保证内审的方向与效率,调动内审部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五)质量控制专业人员素质不高
内部审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非常强的活动,光靠勤奋和努力远远不够,还要有专门的知识技能作为支撑。相对于社会审计和政府审计,内部审计的服务面比较窄,这方面培养专业人才非常少,能够真正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则更少。目前从事内部审计的人员专业知识还很欠缺,而且不能适应快速发展变化的经济环境。
二、内部质量控制体系构建的关键点
一个良好的企业管理应当建立起有效的内部审计控制体系,而内部审计控制又要着重加强质量控制,为企业的正常生产运营构筑起一道坚硬牢固的“防火墙”。针对目前内部审计存在的缺陷,应从组织构架、控制标准、评价机制、激励机制这几个方面加以考虑,强化内控质量体系的建设。
(一)明确内部审计的组织构架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系统的效率,取决于执行该系统的组织架构是否合理、高效。为了有效地组织内部审计机构开展工作,必须构建一套合理的组织体系。该组织体系应明确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能与定位、内部审计机构的领导隶属关系、组织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目前运行的内部审计机构组织体系面临着是总经理领导下的内部审计机构体系还是董事会领导下的内部审计委员会的选择。总经理领导下的内部审计组织体系,很可能产生内部人控制,作为管理层的总经理更关注公司的运营实绩,侧重于财务运营指标,要求内部审计更好地保护管理层利益,这就会伤害所有者的利益,使得投资人不能真实获取相关信息;董事会下属的审计委员会设置其常设机构内审部门,理论上可以很好地保护投资人利益,但缺乏长效跟踪机制,且董事会中具有专业技能的内审人员很少,难以从根本上保证审计的质量。结合两种方式的优缺点,应站在投资人利益的角度进行考虑,则会利大于弊。明确了科学的定位以后,选择恰当的组织构架能够很好地实施内部审计工作。
(二)制定层次清晰的质量控制体系
作为一种内部重要的监督机制,必须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质量控制标准。应参照《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及具体准则,同时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完整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应是全面质量控制标准,涵盖本单位所有的业务环节,并且要细分到每个控制节点。应当注意的是,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只是一个参照性规范,不是唯一的操作规程,在实际应用中,仍要结合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严格的专业测试。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应当结合行业特征,分行业制定具体的质量控制标准,同时为了增加参照的可行性,可将某些控制标准进行量化,给出示范(参考)数值,便于审计项目实施人员对照执行,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经济环境始终是处于变化发展过程中的,因此质量控制标准也应结合经济环境不断进行更新,使之能有效地指导内部审计工作,提高审计质量。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系统
一个良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除有质量控制标准外,还应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评价系统。对内部审计质量全过程进行评价,具体分类到每个关键控制点,评价内部审计人员执行审计项目过程中是否已经严格执行了质量控制标准,对其执行的情况也要进行评价,并对每项考核项目进行赋值,从而测定内部审计人员执行内部审计的结果。最终评价的结果作为内部审计部门和具体人员业绩评价的直接依据,与其薪酬和职务晋升相关联,从而强化内部审计人员的危机感和责任感。建立这一评价系统,首先要解决的是每个关键点的权重如何确定,分值如何分配,这些问题是内审质量评价系统构建的核心问题。
(四)形成基于经济责任审计的绩效评价机制
在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控制评价系统的基础上,形成鉴于经济责任审计的绩效评价机制,有利于激励和约束内部审计组织和人员的行为。对于积极实现内部审计目标的部门和人员,应予以激励和肯定;对于消极完成内部审计任务的部门和人员,应予以处罚和批评。激励或约束机制的实现,可采取薪酬和职务晋升等形式,但应考虑内部审计部门的级别是否基于其他部门,其薪酬是否可按不同于其他部门的制度执行。否则公司部门利益很难均衡,难以实现内部审计的目标。
三、经济责任纬度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构建
作为一个完整的质量控制体系,应包括质量控制的组织架构、质量控制标准及评价系统、绩效评价系统等核心模块,从而有效指导内部审计工作,实现内部审计目标。
(一)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组织架构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组织架构,主要分为业务执行的组织体系和监督评价的组织体系两个部分。从上述着眼点可知,应建立起董事会领导下的监督评价组织体系和董事会下属的内部审计业务执行组织体系。但考虑到内
部审计机构的主要职能是内部经营活动的监督与检查,这与监事会的职能交叉重叠,势必会导致组织领导矛盾激化。从这一角度出发,应考虑将审计委员会与监事会的职能合并,成立“监察审计委员会”(简称“监察委员会”),其常设部门为内审部门,由内审部门具体组织实施内部审计工作,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环节的工作则由监察委员会来完成。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制定、评价内审质量控制状况,并据以决定相关的绩效考核。这个组织体系的运行设置,可以用图l表示。
(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体系
作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核心模块,控制标准的建立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可建立类似于SAP(标准作业程序)的操作规程。
(1)按业务模块分类设置控制标准。按审计业务流程将控制标准分为业务承接控制标准、审计计划标准、审计取证标准、审计分析标准、审计报告标准五大板块。在这五大板块中,分别业务设置具体项目的质量控制标准,构建全方位质量控制标准体系。
(2)标准化的业务流程控制。基于经济责任纬度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其根本出发点在于建立一套标准化流程。
(3)分清责任,编制审计工作日志。在一个完整的审计项日执行过程中,所有执行记录都要求记录在审计工作底稿中,而且每天都要编制审计工作日志,并由各承担工作人员签章,分级复核,从而加强全过程的质量监督,同时明确到人,强化责任意识,加强对审计人员行为的约束,更好地保护审计人员的合法权益。
(4)加强战略风险的质量控制。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与民间审计基本一致,同样以风险管理为中心。这就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质量控制标准的过程中,要以战略风险评估为核心内容,采用恰当的风险评估程序,选择合理的审计方法和程序,从而有效降低自身的审计风险,收集充分、恰当的审计证据,得出恰当的审计结论:这其中一个关键步骤是采取合适的风险评估程序和风险应对措施,使审计风险保持在一个合理的限度之内。
(5)参照IS09000标准建立内部审计质量标准体系。1S09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质量管理和认证标准,其中IS0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用于证实和评价企业生产、管理、服务的能力,适用于各行各业。因此,可将IS09000的标准应用到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中来。按照《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来界定内部审计工作的范畴,构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标准体系。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运用恰当的技术手段评估风险,制定全年审计项目的审计计划,从而开展内部审计的常规工作。实施阶段,按照IS09001:2000的要求,运用恰当的统计分析手段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并编制符合规定的审计工作底稿。在实施阶段,要注意基础资料的归档备案,形成所有的工作记录,以备复查。相关的证明性材料,都应当经过逐级复核。报告阶段,这是内部审计的终结阶段,也是形成成果性资料的期间。在对实施阶段形成的相关资料进行复核、分析的基础上做适当的调整和修改,按照IS09001:2000的要求,形成具有标准格式、内容充实、评价用语规范的内部审计报告,提供给监审委员会和董事会。
上述质量控制标准是对三个阶段所做的分类,实际上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还包括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控制标准、具体业务质量控制标准、内部审计组织架构管理体系控制标准,是全员、全方面的质量控制标准体系,与IS09001:2000标准体系对接,能够更客观、更有效地评价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真实状况,更有效地做好内部监督工作。
(三)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评价体系
内部审计质量标准只是一个固定的制度体系,关键还要看内部审计人员执行的效果如何以及这套质量控制标准设置是否合理,从而更好地做出改进。基于这一目的,需要建立一套评价内审质量控制标准的体系,即内审质量控制标准评价系统。标准评价系统,主要包括标准执行评价内容、评分等级、各个项目所占权重、标准执行实绩分析等。
(1)设置质量控制标准评价指标群。按照企业内部业务范围,将内部审计分成生产、销售、采购、财务、投(融)资五大组成模块,并具体设置每一关键控制点的评价项目,对执行情况进行评价,分成优、良、差并赋予相应的分值5、3、1,这就使得每个关键控制点的标准执行情况都有一个相对可靠的参数依据。以采购审计项目为例,考察标准评价系统的执行情况。
(2)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运行实绩表。在建立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评价指标群后,要长期、动态、持续地对所有内部审计项目进行跟踪分析、评价,从而督促内部审计健康、有效地运行。由此,可设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运行实绩表,该表既可用来分析各项目小组,也可评价各内审人员的工作执行状况。
(3)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评分等级。作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评价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有一个比较完善的评分系统,以作为后续绩效考核的参照依据。
(4)基于经济责任视角的绩效管核机制。作为一个完善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体系,还应明确内部审计人员的经济责任,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的工作进行督导和评价,从而及时发现问题,纠错防弊,因此应建立起基于经济责任视角的绩效管核机制。
(1)编制KPI实绩通报表。假设由监审委员会定期或不定期对各内审部门和人员的工作业绩进行监督评价,并张榜公示,以督促工作效率的改善。如编制各部门人员的KPI运行实绩通报表。
(2)基于内审质量控制综合评价的绩效薪酬制度。每月或每年度根据各内审部门和人员的内审质量控制执行现状,从而决定其各自的薪酬体系。
(3)基于绩效考核的人事晋升制度体系。作为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监审委员会应当综合评价系统,考虑内部审计人员的人事晋升。对于工作业绩突出的,应当进行破格晋升;同时对一些业务能力相对较差的,应当强化技能培训和职业操守的修养。内外兼修,促进内部审计人员素质的整体提高。
综合评价的一个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内部审计人员强化经济责任,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对于内审部门而言,需要长期进行有规划的培训引导。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进行培训,一方面鼓励年轻有能力的员工去进行深造研修,另一方面可邀请内审方面的专家到企业进行专项培训,并将培训的时间不短于一个月作为年度学习的任务,引导内审人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职业素养。
以上便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知识,相信大家通过以上知识都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如果您还遇到什么较为复杂的法律问题,欢迎登陆法律咨询网进行律师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