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精神病刑事责任死刑会被判吗?
释义
    本文介绍了精神病患者是否会被判死刑、精神病人刑事责任能力的分级情况以及精神病人刑事责任鉴定是否违反程序的相关知识。文章指出,对于精神病人,如果经过精神病鉴定为无刑事责任能力,则不会负刑事责任;如果是回限制刑事责任能力,那么在杀人时是否处于正常状态将影响是否被判刑。同时,文章还介绍了我国刑事责任能力分为三级,并规定了不同责任承担,以及精神病人刑事责任鉴定是否违反程序的相关规定。
    法律分析
    一、精神病患者是否会被判死刑?
    这个精神病患者的病情程度,如果经过精神病鉴定为无刑事责任能力,那么就意味着他或她一直处于无法意识到自己行为后果的状态。那肯定不会负刑事责任。如果是回限制刑事责任能力,那种一会疯一会正常,要看他杀人的时候正不正常。如果杀人时意识不到自己行为的后果,那答么就不被判刑,否则就会。
    二、精神病刑事责任能力的分级情况是怎么样的?
    我国刑事责任能力主要分为三级:
    (1)完全刑事责任能力;
    (2)限制刑事责任能力;
    (3)无刑事责任能力。
    我国刑法又对这三级刑事责任能力规定了不同的责任承担。其中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是指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即轻度精神病人,包括那些患有轻度精神病、精神发育不全、神经官能症及病态人格的精神障碍者。我国《刑法》第18条第3款规定:“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从上述刑法规定可以看出,对限制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进行刑事处罚,既不同于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的犯罪人,又不同于完全没有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
    三、精神病人刑事责任鉴定是否违反程序?
    鉴定人在进行司法鉴定时违反有关法律所规定的程序,可能影响鉴定的客观、公正性的,其作出的鉴定结论为无效证据,应予以排除。
    (1)、鉴定人违反有关回避制度,应当回避未予回避的。鉴定人回避制度是指鉴定人具有刑事诉讼法及相关法规规定的几种情形时,鉴定委托机关及刑事诉讼当事人有权要求他们回避,鉴定人也承担自行回避的法定义务。有四种鉴定人回避的情形:一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者是当事人的近亲属;二是本人或者他的近亲属和本案有利害关系;三是与本案的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案件;四是专家组受理鉴定的,专家组成员曾参与过同一案件鉴定。针对重新鉴定,《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及《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规定了特别回避制度。即重新鉴定的,应当另行指派或者聘请鉴定人。该规定表明:同一鉴定机构对同一鉴定对象进行重新鉴定时,参与第一次鉴定的鉴定人不得参与重新鉴定,否则即违反回避制度。
    (2)鉴定人员尚未达到法定鉴定人数的,鉴定结论不予采用。法定鉴定人数是指法规、规章明确规定的进行鉴定的人数。实际进行鉴定的人数不符合法律要求的,对该鉴定结论不予采纳。
    (3)鉴定结论的书面格式不符合法律要求的,不予采纳。精神病司法鉴定结论应当以《精神病司法鉴定书》的形式作出,经鉴定人签字并加盖精神病司法鉴定组织的公章后生效。鉴定书应包含有:被鉴定人的自然情况、委托机关或申请单位、鉴定案由、调查资料、分析意见及鉴定结论等内容。作出精神病司法鉴定结论时,参加鉴定的精神病司法鉴定人应当签署鉴定意见,如有不同意见时应当分别记录在案。只有符合上述要求,即内容完备、形式合法的鉴定结论才能采信。
    拓展延伸
    标题:['1. 精神病患者是否被判死刑?']
    精神病患者是否可以被判死刑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死刑只适用于具有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而精神病患者并不一定具备这种行为。那么,精神病患者是否会被判死刑呢?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精神病人的概念。精神病人是指在心理上、认知上或者情感上存在严重障碍,导致其无法正常生活、学习、工作等,需要接受特殊治疗的人。根据《精神卫生法》的规定,精神病人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需要得到监护和治疗。
    那么,回到死刑的问题。根据《刑法》的规定,死刑适用于具有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而精神病患者并不一定具备这种行为。那么,精神病患者是否可以被判死刑呢?
    根据司法实践和学者观点,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法律规定都明确规定了精神病患者不得被判处死刑。这是因为,精神病患者在精神正常状态下,不具有故意和过失,也就不会对他人造成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此外,精神病患者通常需要得到监护和治疗,将其送至精神卫生机构进行治疗和康复。
    然而,仍然有一些国家或地区对精神病患者可以判处死刑。这主要是出于对某些严重精神疾病的控制和预防考虑。但是,这种做法在实践中也受到了一些质疑和批评,因为它可能使得精神病患者在没有得到充分治疗的情况下,面临生命危险。
    综上所述,精神病患者是否可以被判死刑存在争议。虽然《刑法》规定了精神病人不适用于死刑,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一些国家和地区仍然可能对精神病患者判处死刑。然而,这种做法在实践中需要谨慎对待,确保精神病患者得到充分的治疗和关爱。
    结语
    这段话讨论了精神病患者是否会被判死刑以及精神病人刑事责任能力的分级情况和鉴定程序是否合法的问题。指出,对于精神病人,如果经过精神病鉴定为无刑事责任能力,那么就意味着他或她一直处于无法意识到自己行为后果的状态,那么自然不会负刑事责任。但是,如果精神病人的病情程度较轻,即回限制刑事责任能力,那么在杀人时意识不到自己行为的后果,那么就不被判刑。此外,文章还提到了精神病人刑事责任能力的分级情况和鉴定程序是否合法的问题,强调了鉴定人回避制度、法定鉴定人数和鉴定结论书面格式等的重要性。
    法律依据
    刑法\t第三十六条\t由于犯罪行为而使被害人遭受经济损失的,对犯罪分子除依法给予刑事处罚外,并应根据情况判处赔偿经济损失。
    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犯罪分子,同时被判处罚金,其财产不足以全部支付的,或者被判处没收财产的,应当先承担对被害人的民事赔偿责任。
    刑法\t第三十七条\t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免予刑事处罚,但是可以根据案件的不同情况,予以训诫或者责令具结悔过、赔礼道歉、赔偿损失,或者由主管部门予以行政处罚或者行政处分。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6-01-11)\t第十九条\t刑事附带民事案件的未成年被告人有个人财产的,应当由本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不足部分由监护人予以赔偿,但单位担任监护人的除外。
    被告人对被害人物质损失的赔偿情况,可以作为量刑情节予以考虑。
    
随便看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2 uiane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3 2:0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