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法律分析:合同是双方自愿达成的协议,对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当合同中出现解释矛盾和不明确的问题时,应当进行合理解释。但如果无法达成一致,可以根据以下法律原则进行处理: 1. 相对人意思自治原则:当合同中存在不明确的条款时,应当优先考虑当事人的真实意图,进行合理解释; 2. 最大限度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原则:当法律条文和合同规定存在矛盾时,应当以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为基础进行解释; 3. 公平原则:当合同中存在不公平、不合理的条款时,应当根据最大限度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原则进行调整。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第六条 合同订立应当遵循自愿、平等、诚实、信用原则。 第七条 当事人订立合同,应当遵循公平原则,根据商品或者服务的性质、交易习惯和公平原则,确定合同条款及其标的。 第十条 当事人订立合同,应当根据商品的交付、支付方式、质量、数量、价格、履行期限、违约责任等,表述合同的条款。 第十一条 合同条款应当具有明确性、确定性、可能性。 第十二条 当事人有权约定合同的内容,但是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得违背社会公共利益或者公共道德,不得损害国家利益。 第十三条 当事人订立合同,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履行预付款项、押金、履行保证金等义务。 第一百四十三条 合同订立后,当事人发现合同存在解释矛盾或者不明确的,应当及时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调节或者裁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