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房屋居住权的法律规定 |
释义 | 一、房屋居住权的法律规定 居住权的设定主要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 第一、依合同而取得居住权。如双方当事人签订居住权合同,并办理居住权登记。 第二、依遗嘱等法律行为取得居住权。房屋所有权人可通过设立遗嘱的方式为他人设定居住权。 《民法典》居住权的概念是,居住权人有权依照合同约定,对他人的住宅享有占有、使用的用益物权,以满足生活居住需要。从概念理解居住权是权利人依据合同对他人住宅占有、使用的用益物权,目的是满足生活居住需要。 《民法典》规定居住权不得转让、继承,因为居住权设立的目的是满足居住权人生活居住需要。设立居住权的房屋不得出租,但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因居住权是保障居住权人生活居住需要,房屋所有人的出租行为会影响居住权人的生活居住,所以出租行为必须有合同约定或居住权人认可。 二、离婚诉讼中房屋居住权的适用问题 享有离婚居住权是指,房屋属于一方婚前所有或承租的,考虑到《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中规定的离婚时夫妻一方对困难的一方有帮助的义务,特别是照顾女方的原则,在确认房屋所有权或承租权归属后仍会判令无房一方具有居住权,直至具备腾房条件为止。此种情况下,在农村夫妻离婚中主要体现在对女方居住权的保障,在城市承租房屋时多体现对非承租一方的居住权保障。 离婚时,一方无房可居属于生活困难,双方可以协商或者法院可以判决有房一方以居住权或者所有权的形式予以帮助。但法律没有对该种居住权给出具体定义,也没有确定给予生活困难方居住期限的相关处理规则,对居住权人能否将房产出租、居住权人有无修缮义务、房产受毁损或灭失时居住权人的权利是否受影响、居住权何时终止、居住权消灭的原因等问题均未涉及。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