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民事主体享受平等权利的原则 |
释义 | 本文讲述了民法中权利能力平等和适用法律平等的概念及其意义。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平等主体是指民事主体即公民和法人参加民事活动的主体资格平等及在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中各方当事人的地位平等。民法典的原则包括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信原则、守法与公序良俗原则、绿色原则。 法律分析 在法律中,所有民事主体都应享有平等的法律地位,包括其法律地位平等和适用法律的平等,以及受到法律的平等保护。权利能力平等是法律平等地位的基础,自然人的权利能力是相同的,而法人则拥有与其自身活动相应的权利能力,这些权利能力也是平等的。因此,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适用法律平等是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保护是指法律对民事主体的保护规定是相同的,适用法律时不能区别对待,是由法律地位平等,适用法律平等决定的。 一、民法调整什么的法律关系 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平等主体是指民事主体即公民和法人参加民事活动的主体资格平等及在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中各方当事人的地位平等。由于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是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按民法规范确立的法律关系也就只能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同时,民事法律关系不仅符合国家的意志,更体现着当事人的意志,一般是由当事人依自己的意思自愿设立的。只要当事人依其意思实施的行为不违反法律规定,所设立的法律关系就受法律保护。 二、民法典的原则有哪些? 民法典的原则是: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信原则、守法与公序良俗原则、绿色原则。平等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自愿原则是指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 结语 民事主体在法律中享有平等的法律地位,包括法律地位平等、适用法律的平等和受到法律的平等保护。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民法典的原则包括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信原则、守法与公序良俗原则和绿色原则。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条平等原则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