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行政诉讼审理中如何进行质证 |
释义 | 1、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并经庭审质证。未经庭审质证的证据,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或者法律规定的其他应当保密的证据,不得在开庭时公开质证。 2、当事人申请人民法院调取的证据,由申请调取证据的当事人在庭审中出示,并由当事人质证。 3、当事人应当围绕证据的关联性、合法性和真实性,针对证据有无证明效力以及证明效力大小,进行质证。 4、经法庭准许,当事人及其代理人可以就证据问题相互发问,也可以向证人、鉴定人或者勘验人发问。 一、二审法院为什么开庭前要先谈话 二审法院进行谈话是为了进行庭前调解。调解不成的,再开庭审理。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判决。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上诉案件,应当组成合议庭,开庭审理。 民事诉讼二审开庭的流程是什么 1、宣布开庭,核对当事人身份,宣布合议庭成员,告知当事人权利义务,询问是否申请回避; 2、法庭调查,当事人陈述案件事实; 3、举证质证,告知证人的权利义务,证人作证,宣读未到庭的证人证言,出示书证、物证和视听资料;双方当事人就证据材料发表意见; 4、法庭辩论,各方当事人就有争议的事实和法律问题,进行辩驳和论证; 5、法庭调解,在法庭主持下,双方当事人协议解决纠纷; 6、合议庭合议作出裁决,维持原判,或者改判,或者发回重审; 7、宣判。 二、对方出轨取证要注意什么 根据我国的证据规则,证据需要满足以下条件才能在诉讼中被法院予以认定: 1、证据需要具备关联性。证据的关联性是指证据必须与案件的待证事实之间有内在的联系。 2、证据需要具备客观真实性。这就要求当事人在举证时必须向人民法院提供真实的证据,不得伪造、篡改证据。 3、证据需要具备合法性。证据的合法性是指作为案件定案依据的事实材料必须符合法定的存在形式,并且其获得、提供、审查、保全、认证、质证等证据的适用过程和程序也必须是合乎法律规定的。 【本文关联的相关法律依据】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的解释》第35条规定:原告或者第三人在第一审程序中无正当事由未提供而在第二审程序中提供的证据,人民法院不予接纳。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