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私募基金纠纷解决:代持会面临哪些法律风险? |
释义 | 代持在现实情况下并不少见,由此引发的纠纷也很多。那么,代持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做又会面临哪些法律风险呢?下面让我们来快速了解一下什么是代持。 什么是代持? 代持又称委托持股、隐名投资或假名出资。 在代持中,存在两方主体,即实际出资人和名义出资人,此两方主体通过代持协议这一纽带建立关系,由实际出资人出资,但以名义出资人的名义将此出资投入到目标公司,由名义出资人代实际出资人在公司履行股东的权利义务。 实际出资人和名义出资人是公司法相关司法解释对代持关系两方主体的称呼,在实践中,此两方又被称为隐名股东和显名股东。 选择代持常见的原因 关于代持的原因,大体可以总结出如下几点: (1)实际出资人的身份不适合做股东; (2)实际出资人不愿显明财产状况; (3)避免股东人数过多带来的工商程序繁杂问题等。 (4)为了相互担保银行融资,通过代持的方式设立多家非关联企业; (5)为了规避法律的某些强制性规定,采取代持形式完成投资或交易。 代持涉及的几种法律关系 (一)隐名出资人与名义出资人之间的是委托投资法律关系 实际出资人与名义出资人之间是合同关系,名义出资人是记载于股东名册当中的股东,而隐名出资人即实际出资人并非是公司的股东,一般意义上不能直接参与公司的治理,在其与名义股东产生纠纷之时,只能依据双方的合同关系来处理与名义股东的关系。 (二)实际出资人与公司其他股东之间的法律关系 如前文所述,实际出资人并非对外层面上的公司股东,其与公司及公司股东在形式上并无直接关系,如果实际出资人欲显露其实际出资人身份,要求确认股东资格,必然涉及到与公司及公司股东之间的法律关系,这种确认通常是通过《公司法》层面的股东资格确认或者股权归属纠纷的形式表现出来。 (三)实际出资人处分股权时与相对人之间的法律关系 因为公司对外公示的是名义股东,当名义出资人以股东名义处分股权的时候,无论是对外还是对公司内,都涉及该处分行为的效力问题,还有当出资存在瑕疵的时候,债权人能否要求名义出资人承担补偿出资,都是代持这种形式可能带来的法律纠纷问题。 代持的法律效力 我国《公司法》目前没有明确规定关于代持的条款,关于代持的法律效力主要规定在最高院的司法解释中。 《 该内容由 梁勤栓律师 和 律说律答 共创回答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