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救助他人受伤的赔偿问题 |
释义 | 见义勇为救人导致他人受伤,见义勇为人不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法律规定保护见义勇为人的利益,鼓励传统美德。《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救助人因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不需承担民事责任。同时,保护他人民事权益导致自己受损的,侵权人应承担责任,受益人可适当补偿。如无侵权人、逃逸或无力承担责任,受害人可请求受益人适当补偿。 法律分析 见义勇为救人导致他人受伤,见义勇为人是不需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法律对此进行这样的规定,是出于保护见义勇为人的利益考虑,鼓励见义勇为的传统美德。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四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第一百八十三条规定,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没有侵权人、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承当民事责任,受害人请求补偿的,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 拓展延伸 救助义务与受伤赔偿的法律规定 救助义务与受伤赔偿的法律规定是指当一个人在救助他人受伤时,如果因此造成了自身的损害或伤害,是否有权获得赔偿。根据法律规定,救助行为通常被视为一种义务,而非强制性的行为。然而,在某些情况下,救助者可能有权获得赔偿,尤其是当其救助行为符合一定的条件和标准,并且受伤的原因与其救助行为直接相关时。法律规定了救助者可以寻求赔偿的途径,如向相关机构或个人提出索赔申请。具体的赔偿金额和责任分配将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和适用的法律进行裁决。因此,救助义务与受伤赔偿的法律规定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和解决。 结语 见义勇为是一种无私的行为,但在救人过程中可能会导致他人受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四条的规定,见义勇为者不需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这一规定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见义勇为者的利益,鼓励这一传统美德的发扬。然而,根据第一百八十三条的规定,如果在保护他人民事权益的过程中,见义勇为者自己受到了损害,侵权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有权获得适当的补偿。如果没有侵权人、侵权人逃逸或无力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可以向受益人请求适当的补偿。救助义务与受伤赔偿的法律规定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和解决。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22修正):第十一条 营养费根据受害人伤残情况参照医疗机构的意见确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22修正):第二十四条本解释自2022年5月1日起施行。施行后发生的侵权行为引起的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本解释。 本院以前发布的司法解释与本解释不一致的,以本解释为准。 本决定自2022年5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2012修正):第四章 赔偿方式和计算标准 第三十四条 侵犯公民生命健康权的,赔偿金按照下列规定计算: (一)造成身体伤害的,应当支付医疗费、护理费,以及赔偿因误工减少的收入。减少的收入每日的赔偿金按照国家上年度职工日平均工资计算,最高额为国家上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的五倍; (二)造成部分或者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的,应当支付医疗费、护理费、残疾生活辅助具费、康复费等因残疾而增加的必要支出和继续治疗所必需的费用,以及残疾赔偿金。残疾赔偿金根据丧失劳动能力的程度,按照国家规定的伤残等级确定,最高不超过国家上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的二十倍。造成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的,对其扶养的无劳动能力的人,还应当支付生活费; (三)造成死亡的,应当支付死亡赔偿金、丧葬费,总额为国家上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的二十倍。对死者生前扶养的无劳动能力的人,还应当支付生活费。 前款第二项、第三项规定的生活费的发放标准,参照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执行。被扶养的人是未成年人的,生活费给付至十八周岁止;其他无劳动能力的人,生活费给付至死亡时止。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