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是否有法律规定转载侵犯名誉权? |
释义 | 转载侵犯名誉权的情形包括恶意转载侵权报道和转载含有侮辱性或虚假内容的文章。根据《民法典》第1024条,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不得以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名誉。根据第1025条,公共利益的新闻报道和舆论监督不承担民事责任,但若捏造事实、未核实严重失实内容或使用侮辱性言辞贬损他人名誉,则除外。 法律分析 转载的作品侵犯名誉权的情形主要有: 1、恶意对已发表的侵权报道加以转载传播的; 2、被转载的文章中有明显的侮辱性语言或者其他虚假内容,但转载者为了迎合某些读者不正常的心理或者为了取得其他方面的效应,予以转载的。法律依据:转载的作品侵犯名誉权的情形主要有:1、恶意对已发表的侵权报道加以转载传播的;2、被转载的文章中有明显的侮辱性语言或者其他虚假内容,但转载者为了迎合某些读者不正常的心理或者为了取得其他方面的效应,予以转载的。法律依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第一千零二十五条行为人为公共利益实施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等行为,影响他人名誉的,不承担民事责任,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一)捏造、歪曲事实;(二)对他人提供的严重失实内容未尽到合理核实义务;(三)使用侮辱性言辞等贬损他人名誉。 拓展延伸 转载侵犯名誉权是否构成民事责任? 转载侵犯名誉权的行为在法律上通常被认定为侵权行为,可能构成民事责任。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当他人未经许可转载他人的言论、文章、照片或其他具有个人名誉权的表达形式时,可能侵犯了该个人的名誉权。侵权行为可能导致被侵权人遭受名誉损害,包括声誉受损、社会评价下降等。被侵权人可以根据法律规定,向侵权人主张民事责任,要求赔偿损失并恢复名誉。然而,具体的民事责任和赔偿金额将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法院的判断以及相关证据的提供而有所不同。因此,对于转载侵犯名誉权是否构成民事责任的问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和评估。 结语 侵犯名誉权的转载行为需谨慎对待。恶意传播侵权报道或转载含有侮辱性语言或虚假内容的文章,都可能构成侵犯他人名誉权。根据《民法典》第1024条,个人和组织享有名誉权,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根据第1025条,行为人在新闻报道、舆论监督中,如捏造、歪曲事实,未核实严重失实内容,或使用贬损言辞,将承担民事责任。因此,转载行为应遵守法律规定,尊重他人名誉,维护社会公正与道德。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第四章 保障措施 第五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及时公开公共文化服务信息,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新闻媒体应当积极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宣传报道,并加强舆论监督。 第五十三条 新闻媒体应当开展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和医疗卫生知识的公益宣传,弘扬医师先进事迹,引导公众尊重医师、理性对待医疗卫生风险。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网络安全,维护网络空间主权和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信息化健康发展,制定本法。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