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合同和三方协议有啥区别 |
释义 | 本文探讨了合同与三方协议的差异以及三方协议书毕业后是否有效的问题。三方协议是在学生在校期间签订的,而劳动合同是在毕业生毕业离校后到单位正式报到后签订的。三方协议的主体是三方,即学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而劳动合同的主体是两方,即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三方协议的主要内容是毕业生如实介绍自身情况,并表示愿意到用人单位就业,用人单位表示愿意接收毕业生,学校同意推荐毕业生并列入就业方案。而劳动合同是记载劳动者和 法律分析 一、合同与三方协议的差异 1. 签署期限不同。三方协议是学生在校期间签订的,而劳动合同是在毕业生毕业离校后到单位正式报到后签订的。 2.主体不同。三方协议的主体是三方,即学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而劳动合同的主体是两方,即劳动者和用人单位。 3.内容不同。三方协议的主要内容是毕业生如实介绍自身情况,并表示愿意到用人单位就业、用人单位表示愿意接收毕业生,学校同意推荐毕业生并列入就业方案;而劳动合同是记载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权利和义务,是劳动关系确立的法律凭证。 4.目的不同。三方协议是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关于将来就业意向的初步约定,是编制毕业生就业方案和将来双方订立劳动合同的依据。而劳动合同主要是劳动关系确立后使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得到应有的保障。 5.适用的法律不同。三方协议的制定、发生争议后的解决主要依据是《国家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规定》、《民法典》等,而劳动合同的订立以及发生争议后主要是依据《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来解决。 二、三方协议书毕业后无效吗 三方协议书经毕业生在毕业后进入用人单位工作即无效。三方协议书是明确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学校三方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权利和义务的书面表现形式,能解决应届毕业生户籍、档案、保险、公积金等一系列相关问题。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实; (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三、三方协议毁约流程是怎样的 1.与原单位协商,向原单位接收违约,按照三方协议规定,交纳违约金(有些单位不收违约金),从原单位开出退函。 2.从新单位获取接收函。 3.拿着原单位退函和新单位接收函到就业指导中心领新三方(有时也不需要接收函)。 4.拿新三方与新单位签约。这个过程中,关键在于第一步:如何与原单位协商,拿到退函。具体的情况,不同单位不一样,有的单位可能会拖很久。所以,如果新单位的签约时间很紧,而原单位又不会很快给你开退函的话,那结果很可能是你两家单位都签不了。 拓展延伸 在劳动法领域,主体是指参与劳动过程的各种社会主体,包括用人单位、劳动者和其他相关方。在劳动合同中,主体指的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虽然三方协议(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和员工手册)都涉及到了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的关系,但它们的主体存在差异。 首先,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订立的协议,是劳动者在就业过程中最基本的法律文件。劳动合同的法律效力最为广泛,是劳动法律关系的基础。而三方协议则是用人单位、劳动者和其他相关方之间就劳动关系的协商和约定,是劳动合同的补充。三方协议的法律效力相对较低,不能替代劳动合同。 其次,劳动合同的法律关系比较稳定,一般为3-5年。而三方协议的有效期则相对较短,一般为1-3年。这意味着,如果三方协议中约定了劳动合同终止后的工作安排,那么这些安排将不再具有法律效力。 最后,劳动合同的签订和解除程序相对较为严格,需要经过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协商、申请和审批等环节。而三方协议的签订和解除则相对灵活,可以由各方协商决定。 综上所述,虽然三方协议和劳动合同都涉及到了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的关系,但它们的法律地位、法律关系和签订程序存在差异。在劳动法律实践中,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法律文件,以保障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结语 这段话介绍了合同与三方协议的差异以及三方协议毕业后是否有效。同时,还提到了三方协议毁约的流程。最终答案为:合同与三方协议的差异表现在签署期限、主体、内容和目的、适用的法律等方面;三方协议书经毕业生在毕业后进入用人单位工作即无效;毁约流程包括与原单位协商、从新单位获取接收函、拿着原单位退函和新单位接收函到就业指导中心领新三方以及拿新三方与新单位签约。 法律依据 乡村振兴促进法(2021-04-29)\t第五十八条\t国家建立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优先保障用于乡村振兴的财政投入,确保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持续增加、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依法发行政府债券,用于现代农业设施建设和乡村建设。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完善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强化财政资金监督管理,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乡村振兴促进法(2021-04-29)\t第四条\t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当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促进共同富裕,遵循以下原则: (一)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 (二)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民主权利和其他合法权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维护农民根本利益; (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推动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四)坚持改革创新,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乡村社会生产力,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五)坚持因地制宜、规划先行、循序渐进,顺应村庄发展规律,根据乡村的历史文化、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分类推进。 乡村振兴促进法(2021-04-29)\t第十七条\t国家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促进建立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激励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鼓励企业、高等学校、职业学校、科研机构、科学技术社会团体、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科技人员等创新推广方式,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