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怎样计算职工月平均工资总额? |
释义 | 企业职工平均工资是指企业、事业、机关单位职工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人所得的货币工资额。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作为经济补偿金的基数。如果月工资高于当地平均工资三倍,经济补偿按三倍的标准支付,最高不超过12年。如果平均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按最低工资标准计算。工资口径包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加班费等。 法律分析 企业职工月平均工资=前12个月实际支付的全部职工工资总额÷前12个月全部职工平均人数÷12。 什么是职工平均工资 职工平均工资指企业、事业、机关单位的职工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人所得的货币工资额。“职工平均工资”即“社会平均工资”,非“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相关法律规定 《劳动合同法》规定经济补偿金的基数为“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进一步说规定:“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计算。劳动者工作不满12个月的,按照实际工作的月数计算平均工资。”工资口径包括企业发给劳动者的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加班费等。 拓展延伸 职工月平均工资总额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职工月平均工资总额的计算公式是根据职工的实际工资总额和职工人数来确定的。计算公式如下: 职工月平均工资总额=职工实际工资总额/职工人数 其中,职工实际工资总额是指所有职工在一个月内实际获得的工资总和,包括基本工资、津贴、奖金、加班费等。职工人数是指该月内在该单位就业的职工总数。 通过将职工实际工资总额除以职工人数,可以得到职工月平均工资总额。这一指标可以用于衡量单位的平均工资水平,为统计、研究和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计算方法可能会因地区、行业或政策规定而有所不同,建议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统计标准进行具体计算。 结语 职工月平均工资是指企业、事业、机关单位的职工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人所得的货币工资额。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劳动合同法》规定经济补偿金的基数为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职工月平均工资总额的计算公式是职工实际工资总额除以职工人数。该指标可用于衡量单位的平均工资水平,并为统计、研究和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具体计算方法应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统计标准进行。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12修正):第四章 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 第四十七条 【经济补偿的计算】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本条所称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12修正):第二章 劳动合同的订立 第二十条 【试用期工资】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百分之八十,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2018修正):第五章 工 资 第四十八条 国家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最低工资的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报国务院备案。 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