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劳动关系主体资格的确立方式
释义
    劳动关系的主体资格是劳动合同的主体,即劳动法律关系当事人,具体说来就是指“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劳动合同的主体是由法律规定的,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都要具备法定资格,才能签订劳动合同。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我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适用本法;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法执行。
    法律分析
    劳动关系的主体资格是劳动合同的主体,即劳动法律关系当事人,具体说来就是指“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劳动合同的主体是由法律规定的,具有特定性:一方是劳动者;一方是用人单位。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都要具备法律规定的劳动合同主体条件,才能签订劳动合同。不具有法定资格的公民与不具有用工权的组织和个人都不能签订劳动合同。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二条规定,我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适用本法。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依照本法执行。
    拓展延伸
    劳动关系主体资格的法律规定及适用范围
    劳动关系主体资格的法律规定及适用范围是指根据劳动法律法规,确定劳动关系主体的身份和资格的方式以及适用的范围。根据我国劳动法和相关法规,劳动关系主体资格的确立方式包括劳动合同、劳务派遣、劳务分包等形式。劳动合同是最常见的方式,通过雇佣关系确立劳动关系主体资格。而劳务派遣和劳务分包则是一种特殊的劳动关系形式,适用于特定情况下的劳动关系。劳动关系主体资格的法律规定及适用范围,旨在保护劳动者的权益,确保劳动关系的合法性和稳定性。同时,也为用人单位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规范了劳动关系的建立和解除。因此,了解劳动关系主体资格的法律规定及适用范围对于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和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结语
    了解劳动关系主体资格的法律规定及适用范围对于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和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劳动合同作为最常见的确立劳动关系主体资格的方式,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通过遵守劳动法律法规,确保劳动关系的合法性和稳定性,可以保护劳动者的权益,促进劳动力市场的良性循环。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12修正):第六章 监督检查 第七十八条 【工会监督检查的权利】工会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对用人单位履行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的情况进行监督。用人单位违反劳动法律、法规和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的,工会有权提出意见或者要求纠正;劳动者申请仲裁、提起诉讼的,工会依法给予支持和帮助。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2018修正):第四章 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第三十七条 对实行计件工作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根据本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的工时制度合理确定其劳动定额和计件报酬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2018修正):第十二章 法律责任 第九十二条 用人单位的劳动安全设施和劳动卫生条件不符合国家规定或者未向劳动者提供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和劳动保护设施的,由劳动行政部门或者有关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提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决定责令停产整顿;对事故隐患不采取措施,致使发生重大事故,造成劳动者生命和财产损失的,对责任人员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随便看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2 uiane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17: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