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全民法定假日包括元旦、春节、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和国庆节,总天数为11天。根据《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第二条,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有新年、春节、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和国庆节,分别放假1至3天。 法律分析 我国的全民法定假日包括元旦、春节、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和国庆节。国家法定节假日总天数为11天。《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第二条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 (一)新年,放假1天(1月1日); (二)春节,放假3天(农历正月初一、初二、初三); (三)清明节,放假1天(农历清明当日); (四)劳动节,放假1天(5月1日); (五)端午节,放假1天(农历端午当日); (六)中秋节,放假1天(农历中秋当日); (七)国庆节,放假3天(10月1日、2日、3日)。 拓展延伸 全民法定假日包括哪些?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四条和第四十八条的规定,全民法定假日包括元旦、春节、国际劳动节、国庆节、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休假节日。此外,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还有新年、春节、清明节、劳动节、国庆节、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休假节日。具体放假时间以国务院的公告为准。 结语 全民法定假日包括元旦、春节、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和国庆节,共计11天。其中,新年放假1天,春节放假3天,清明节放假1天,劳动节放假1天,端午节放假1天,中秋节放假1天,国庆节放假3天。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八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