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法院对被诉行政主体改变具体行政行为的规定是什么?
释义
    行政主体改变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完全改变行为,即被告在诉讼中撤销或完全变更原具体行政行为。二是部分改变行为,即被告部分改变被诉具体行政行为。
    行政主体改变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原因:
    (一)息诉考虑;
    (二)行政行为存在瑕疵;
    (三)现实考虑;
    (四)社会需要。
    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在什么情况下会停止执行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五十六条,诉讼期间,不停止行政行为的执行。
    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裁定停止执行:
    (一)被告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
    行政行为是行政机关依职权作出的,在某些情况下,例如发现行政行为自身错误或者情势变更不适宜执行的,可以由作出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依职权决定停止行政行为的执行。
    (二)原告或者利害关系人申请停止执行,人民法院认为该行政行为的执行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并且停止执行不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
    为了贯彻行政诉讼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宗旨,立法应当赋予原告或者利害关系人申请停止执行的权利。同时,为了平衡原告利益与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立法赋予人民法院对原告或者利害关系人申请停止执行进行审查的权力。
    (三)人民法院认为该行政行为的执行会给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
    (四)法律、法规规定停止执行的。当事人对停止执行或者不停止执行的裁定不服的,可以申请复议一次。
    行政事实行为是不是具体行政行为
    行政事实行为不是具体行政行为。具体行政行为是行政机关行使职权和履行职责的行为。
    而行政事实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基于职权实施的不能产生、变更或者消灭行政法律关系的行为。两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相关法律规定
    《行政处罚法》第十七条,行政处罚由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
    对具体行政行为可以提起诉讼吗
    对具体行政行为可以提起诉讼。根据《行政诉讼法》第二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前款所称行政行为,包括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的组织作出的行政行为。
    构成行政行为的具体种类有哪些
    具体行政行为的表现形式包括:行政命令、行政征收、行政许可、行政确认、行政监督检查、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给付、行政奖励、行政裁决、行政合同、行政赔偿等。
    行政诉讼中行政被告对诉讼主体资格怎么认定
    我国现行法律对行政诉讼原告的要求是适格,即构成原告资格的条件是:第一,起诉人认为其合法权益受到具体行政行为侵害。第二,起诉人与具体行政行为之间存在法律上的利害关系。因此,公民、法人、其他组织只要具备上述两种情形中的一种,便可认定其符合行政诉讼的原告主体资格,即上述两条件为选择关系。
    
     该内容由 谢露律师 和 律说律答 共创回答
    
随便看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2 uiane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4 13: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