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土地使用税该有出租方还是承租方缴纳呢?
释义
    土地使用税的主旨是城市、县城、建制镇、工矿区内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应按规定缴纳土地使用税。土地使用税以实际占用的土地面积为计税依据,由土地所在地的税务机关征收。土地使用税只在县城以上城市征收,具体征税范围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定。土地使用税免征于公园、名胜、寺庙等单位使用的土地,以及个人非营业建房用地等。对于经批准整治和改造的荒废土地,给予10年期限的免税。
    法律分析
    一、土地使用税该有出租方缴纳还是承租方缴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第二条在城市、县城、建制镇、工矿区范围内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为城镇土地使用税(以下简称土地使用税)的纳税人,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缴纳土地使用税。
    前款所称单位,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以及其他企业和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国家机关、军队以及其他单位;所称个人,包括个体工商户以及其他个人。
    依据本条例规定,土地使用税为在城市、县城、建制镇、工矿区范围内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因此,贵公司作为承租方使用土地,应当是土地使用税纳税人。
    二、土地使用税
    (一)定义
    土地使用税,是指在城市、县城、建制镇、工矿区范围内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以实际占用的土地面积为计税依据,依照规定由土地所在地的税务机关征收的一种税赋。由于土地使用税只在县城以上城市征收,因此也称城镇土地使用税。
    (二)征税对象
    土地使用税以土地面积为课税对象,向土地使用人课征,属于以有偿占用为特点的行为税类型。土地使用税只在县以上城市开征,非开征地区城镇使用土地则不征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的征税范围为城市、县城、建制镇、工矿区等。其中,城市是指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市,包括市区和郊区;县城是指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镇;建制镇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建制镇;工矿区是指工商业比较发达,人口比较集中,符合国务院规定的建制镇标准,但尚未设立建制镇的大中型工矿企业所在地。工矿区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复。城市、县城、建制镇、工矿区的具体征税范围,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划定。土地使用税采用有幅度的差别税额,列入大、中、小城市和县城每平方米土地年税额多少不同。为了防止长期征地而不使用和限制多占土地,可在规定税额的2倍-5倍范围内加成征税。
    对于公园、名胜、寺庙及文教、卫生、社会福利等单位使用的土地,城镇、街道、公共设施用地、铁路、机场、港区、车站、管理交通运输用地及水利工程,农、林、牧、渔、果生产基地用地,以及个人非营业建房用地等,均免征土地使用税。为了鼓励利用荒地、滩涂等土地,对经过批准整治的土地和改造的荒废土地,给予10年期限的免税。
    结语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在城市、县城、建制镇、工矿区范围内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缴纳土地使用税。作为承租方使用土地的单位,贵公司应当履行纳税义务。土地使用税是一种以实际占用的土地面积为计税依据的税赋,仅在县城以上城市征收。具体征税范围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划定。土地使用税的征收有差别税额,并对特定用途的土地免征税。为了鼓励土地利用和改造,还给予了免税政策。根据以上规定,贵公司应当按照法律规定缴纳土地使用税。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占用税法: 第四条 耕地占用税的税额如下:
    (一)人均耕地不超过一亩的地区(以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为单位,下同),每平方米为十元至五十元;
    (二)人均耕地超过一亩但不超过二亩的地区,每平方米为八元至四十元;
    (三)人均耕地超过二亩但不超过三亩的地区,每平方米为六元至三十元;
    (四)人均耕地超过三亩的地区,每平方米为五元至二十五元。
    各地区耕地占用税的适用税额,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人均耕地面积和经济发展等情况,在前款规定的税额幅度内提出,报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国务院备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耕地占用税适用税额的平均水平,不得低于本法所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耕地占用税平均税额表》规定的平均税额。
    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占用税法: 第三条 耕地占用税以纳税人实际占用的耕地面积为计税依据,按照规定的适用税额一次性征收,应纳税额为纳税人实际占用的耕地面积(平方米)乘以适用税额。
    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占用税法: 第十六条 本法自2019年9月1日起施行。2007年12月1日国务院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同时废止。
    
随便看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2 uiane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18:5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