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当事人录假口供的后果是什么
释义
    该题要求提取《治安管理处罚法》、《民事诉讼法》和《刑法》中有关作伪证、伪造、隐匿、毁灭证据或提供虚假证言、谎报案情、影响行政执法机关依法办案和民事案件审理的相关规定,并总结其主要思想。根据分析,这些规定都强调了作伪证、伪造、隐匿、毁灭证据或提供虚假证言、谎报案情等行为的严重性和处罚措施,以维护司法公正和保护公民合法权益。
    法律分析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60条规定,若有人涉嫌作伪证、伪造、隐匿、毁灭证据或提供虚假证言、谎报案情,影响行政执法机关依法办案,将会受到以下处罚: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并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民事诉讼法》第111条规定:
    伪造、毁灭重要证据,妨碍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以暴力、威胁、贿买方法阻止证人作证或指使、贿买、胁迫他人作伪证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刑法》第305条规定:
    在刑事诉讼中,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对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故意做虚假证明、鉴定、记录、翻译、意图陷害他人或者隐匿罪证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拓展延伸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六十条第二款规定,伪造、隐匿、毁灭证据或者提供虚假证言、谎报案情,影响行政执法机关依法办案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作伪证是指故意提供不真实的事实或者证据,以影响行政执法机关依法办案的行为。根据法律规定,作伪证的后果是受到行政处罚,包括罚款和拘留等。
    同时,作伪证也会对行政执法机关的公正性和权威性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可能导致案件难以查明真相,给当事人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因此,任何人不得进行作伪证,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结语
    以上三个法律规定都强调了对于作伪证、伪造、隐匿、毁灭证据或提供虚假证言、谎报案情等行为的惩罚措施。在现实生活中,这些行为都可能对行政执法、民事审判和刑事诉讼等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每个人都应该遵守法律法规,不进行任何影响公正、公平、公开的行为,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二章 侦查 第二节 讯问犯罪嫌疑人 第一百二十一条 讯问聋、哑的犯罪嫌疑人,应当有通晓聋、哑手势的人参加,并且将这种情况记明笔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二章 第一审程序 第一节 公诉案件 第一百九十一条 公诉人在法庭上宣读起诉书后,被告人、被害人可以就起诉书指控的犯罪进行陈述,公诉人可以讯问被告人。
    被害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经审判长许可,可以向被告人发问。
    审判人员可以讯问被告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三章 提起公诉 第一百七十四条 犯罪嫌疑人自愿认罪,同意量刑建议和程序适用的,应当在辩护人或者值班律师在场的情况下签署认罪认罚具结书。
    犯罪嫌疑人认罪认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需要签署认罪认罚具结书:
    (一)犯罪嫌疑人是盲、聋、哑人,或者是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的;
    (二)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法定代理人、辩护人对未成年人认罪认罚有异议的;
    (三)其他不需要签署认罪认罚具结书的情形。
    
随便看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2 uiane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12:0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