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依法不追究原则有哪些 |
释义 | 依法不追究原则是指在一定情况下,对于某些犯罪行为不再予以追究刑事责任。其中包括六种不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只要满足任何一种,就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也不能追诉。同时,在刑事诉讼开始前或立案后发现法定不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也不能立案或采取措施终止诉讼。实行依法不追究原则可以保障国家的追诉权得到统一正确的行使,防止扩大追诉范围,保障依法不应当受到刑事追究的人不被追诉和判罪。 法律分析 (一) 如果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话,就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 (二) 如果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就不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 (三) 如果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犯罪就不需要再追究刑事责任。 (四) 如果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就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 (五) 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已经死亡,犯罪就不需要再追究刑事责任。 (六) 如果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犯罪就不需要再追究刑事责任。" 依法不追究原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不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法律规定有六种。 2.对有不追究刑事责任情形的案件的处理。 (1)根据法律规定,只要有不追究刑事责任的六种情形中的任何一种情形,就不追究刑事责任,同时也就不能追诉。 (2)如果在刑事诉讼开始前,就已经发现有法定不追究刑事责任的某种情形,不能立案,也不应当立案。 (3)对于在立案后的诉讼过程中发现有法定不追究刑事责任的某种情形的案件,应当采取措施终止诉讼。 实行依法不追究原则的意义:保障国家的追诉权能够得到统一正确的行使,防止扩大追诉范围,保障依法不应当受到刑事追究的人不被追诉和判罪。 拓展延伸 依法不追究原则是司法公正的一项基本原则,它指的是在司法活动中,对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及其法定代表人的违法行为,只要其行为不违反法律明文规定,就不得追究其法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规定,依法不追究原则包括以下情形: 1. 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 2. 违法行为在2年内未被发现的; 3. 当事人有证据足以证明没有主观过错的; 4. 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依照其规定。 这些情形下,即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及其法定代表人存在违法行为,也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但是,这并不代表完全不受法律约束,他们在民事、刑事、行政诉讼中仍然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结语 根据上述段落,我们可以得出依法不追究原则的两方面内容:不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和法律规定有六种。同时,对于不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在刑事诉讼开始前或立案后发现法定不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应当采取措施终止诉讼。实行依法不追究原则的意义在于保障国家的追诉权能够得到统一正确的行使,防止扩大追诉范围,保障依法不应当受到刑事追究的人不被追诉和判罪。 法律依据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2019-12-02)\t第四百九十五条\t双方当事人可以就赔偿损失、赔礼道歉等民事责任事项进行和解,并且可以就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亲属是否要求或者同意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对犯罪嫌疑人依法从宽处理进行协商,但不得对案件的事实认定、证据采信、法律适用和定罪量刑等依法属于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职权范围的事宜进行协商。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刑事诉讼法》的解释(2021-01-26)\t第六百零六条\t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被告人死亡的,应当裁定终止审理;但有证据证明被告人无罪,经缺席审理确认无罪的,应当判决宣告被告人无罪。 前款所称“有证据证明被告人无罪,经缺席审理确认无罪”,包括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依据法律认定被告人无罪的情形,以及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情形。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刑事诉讼法》的解释(2021-01-26)\t第二百条\t被害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未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另行提起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可以进行调解,或者根据本解释第一百九十二条第二款、第三款的规定作出判决。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