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网络暴力对个人隐私权侵犯如何规范 |
释义 | 网络暴力对个人隐私权侵犯的规范: 1、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树立对隐私权尊重的全网意识。 2、网络服务商应加强行业自律和技术手段研究,采取技术手段防止、避免、减少言论自由对个人隐私权的侵害。 3、加大对网络暴力实施者的打击力度与处罚力度。 4、减少网络暴力侵权诉讼手续,扩展网络暴力受害人维权途径。 一、民法典的网络侵权行为怎么确定? 网络侵权主体包括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根据《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四条,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网络用户利用网络服务实施侵权行为的,被侵权人有权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网络服务提供者接到通知后未及时采取必要措施的,对损害的扩大部分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 二、遭受网络暴力的人应该怎么办 遭受网络暴力的人可以收集证据线索。向相关部门报案。个人信息一旦泄露,可向公安部门、互联网管理部门、工商部门、消协、行业管理部门和相关机构进行投诉举报。根据规定,格权受到侵害的,受害人有权规定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的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请求权,不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 三、未成年网络暴力处罚 未成年网络暴力很难处罚,要看具体情节,一般都按照网络实施诽谤处理。司法解释规定,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246条第1款规定的“情节严重”,可构成诽谤罪。如果行为人明知是捏造的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实施了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行为,主观上故意,客观上造成实际损害,情节恶劣的,以诽谤罪定罪处罚。 【本文关联的相关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