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刑事犯罪属于什么
释义
    刑事犯罪构成的要件一般有四大构成要件,包括主体、主观方面、客体、客观方面。
    一、刑事犯罪主体
    刑事责任年龄:
    1、未满14周岁,不负刑事责任,无刑事责任能力。
    2、已满14周岁未满16周岁,对八种犯罪行为(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应负刑事责任。
    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量刑:
    ①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②不适用死刑(包括死缓)。
    3、已满16周岁:应当负刑事责任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刑事责任能力:
    1、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时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2、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
    ①负刑事责任;
    ②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3、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
    ①当负刑事责任;
    ②可以从轻或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4、醉酒的人:应当负刑事责任。
    二、刑事犯罪主观方面
    犯罪故意:
    1、直接故意:明知危害结果必然或可能发生,即希望危害结果发生。
    2、间接故意:明知危害结果可能发生,即放任危害结果发生。
    犯罪过失:
    1、疏忽大意的过失,即应当认识到,但没有认识到危害结果可能发生,危害结果的最终发生违背其意志。
    2、过于自信的过失:认识到危害结果可能发生,但轻信能够避免,即危害结果的最终发生违背其意志。
    3、不可抗力:认识到危害结果可能发生,但不可能排除或防止结果的发生,危害结果的最终发生违背其意志。
    4、意外事件:没有认识到,也不能够、不应当认识到危害结果的发生,危害结果的最终发生违背其意志。
    三、刑事犯罪客体
    指为刑事法律所保护而被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
    四、刑事犯罪客观方面
    “作为”即积极的行为,是指以积极的身体举动实施刑法所禁止的行为。
    “不作为”行为构成不作为犯必须以行为人负有特定义务为前提,并且:
    1.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这种义务一般指由宪法、法律和其他法规所规定并为刑法所认可的义务,任何符合法律规定条件的人都必须履行这种义务;
    2.职务或业务上要求承担的义务;
    3.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
    4.基于法律行为承担的义务。
    一、相关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十八条【特殊人员的刑事责任能力】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
    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如何确定刑事责任的能力:
    1、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值得注意的是,达到16周岁年龄的人犯罪,将负担的是一种完全的刑事责任。这是我国法律基于已满16周岁的人一般心智和体力皆已成熟的考虑而作出的推定规定。
    2、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与上面所提不同的是,这里所应负的刑事责任年龄,是相对的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也就是说,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仅仅是犯上述犯罪行为时才负刑事责任。
    3、不满14周岁的人,不负刑事责任。这里也应注意,这个年龄阶段是完全不负刑事责任的年龄阶段。
    4、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5、不满16周岁不处罚的,责令其家长或监护人加以管教,必要时可由政府收养。
    6、已满75周岁的人犯罪,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7、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
    8、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9、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本文关联的相关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三条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十四条 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中国刑事辩护网提供
    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十五条 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
    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随便看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2 uiane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0:2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