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工资与劳动报酬有什么区别 |
释义 | 劳动报酬不仅指雇佣双方存在劳动关系情况下所支付的工资,更包括非劳动关系情况下雇主支付雇工的劳动力对价,其使用范围或者内涵外延要大于工资。在非劳动关系中,劳动报酬还指雇主支付雇工的劳动力对价,但工资无此涵义。 法律依据: 《关于(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53条 《劳动法》中的工资是指用人单位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或劳动合同的约定,以货币形式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一般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延长工作时间的工资报酬以及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等。工资是劳动者劳动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 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有什么区别 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区别有: 1、劳动合同的主体双方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而集体合同的主体是企业职工一方与用人单位; 2、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和劳动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约定,集体合同是劳动者集体劳动的劳动条件、工作时间、劳动报酬、福利待遇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条 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第五十一条 企业职工一方与用人单位通过平等协商,可以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订立集体合同。集体合同草案应当提交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通过。 集体合同由工会代表企业职工一方与用人单位订立;尚未建立工会的用人单位,由上级工会指导劳动者推举的代表与用人单位订立。 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有什么区别 劳动合同书与就业协议书有以下区别:劳动合同书是毕业生离校后到单位正式报到后签订的,就业协议书是在校期间签订的;劳动合同书的主体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就业协议书的主体是学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劳动合同书主要适用《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协议书主要适用《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等。 《劳动合同法》 第七条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用人单位应当建立职工名册备查。 《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 第十一条 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程序和时间安排由国家教委统一部署,各部委和地方应按照统一部署具体指导所属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法律依据: 该内容由 毕日东律师 和 律说律答 共创回答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