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民法典》规定的违约责任及救济方式:1)要求违约方继续履行合同;2)督促违约方采取补救措施减少损失;3)违约方赔偿受害人损失;4)支付约定的违约金;5)选择适用定金罚则或违约金。 法律分析 根据《民法典》对违约责任的规定,合同发生违约后,权利人可以通过以下五种方式进行权利救济: 1、继续履行,合同违约会造成合同不能继续履行,履行发生了困难,此时权利人可以请求违约责任人继续履行合同。 2、采取补救措施,合同违约会造成权利人遭受重大的损失,此时,权利人可以督促违约方采取补救措施来减少因违约造成的损失。 3、赔偿损失又称“损害赔偿”,是违约人补偿、赔偿受害人因违约所遭受的损失的责任承担方式,它是一种最重要最常见的违约补救方法。 4、支付违约金,违约金是指合同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的,在合同债务人不履行或不适当履行合同义务时,向对方当事人支付的一定数额的金钱。 5、定金罚则,当事人可以约定定金,定金按民法典规定执行,但如果同时约定定金和违约金,当事人可选择适用其一。 拓展延伸 合同违约后的法律救济措施 合同违约后,当一方未能履行合同义务时,另一方可以采取法律救济措施来维护自身权益。常见的法律救济措施包括索赔、解除合同、要求履行、请求违约金等。索赔是指受损害方向违约方要求经济赔偿,以弥补损失。解除合同是指受损害方请求解除合同关系,回归到违约前的状态。要求履行是指受损害方要求违约方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请求违约金是指受损害方要求违约方支付约定的违约金作为补偿。根据具体情况,受损害方可以选择适合的救济措施来维护自身权益。重要的是及时采取行动,并在法律规定的时限内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以确保救济权利的实现。 结语 根据《民法典》对违约责任的规定,权利人在合同发生违约后有五种方式进行权利救济: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和定金罚则。受损害方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救济方式来维护自身权益。重要的是及时采取行动,以确保救济权利的实现。 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五百七十七条 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