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放火罪犯罪构成主要是什么 |
释义 | 本文介绍了放火罪的犯罪构成要件、客观和主观方面以及立案标准。放火罪主要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其客观表现为实施放火焚烧公私财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明知自己的放火行为会引起火灾,危害公共安全,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放火罪的立案标准包括造成死亡一人以上,或者重伤三人以上,或者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经济损失五十万元以上的情况。 法律分析 一、放火罪犯罪构成主要涉及以下要件: 1. 侵犯的客体:放火罪主要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也就是说,放火行为一经实施,就可能造成不特定多数人的伤亡或者使不特定的公私财产遭受难以预料的重大损失。 这种犯罪后果的严重性和广泛性往往是难以预料的,甚至是行为人自己也难以控制的。这也是放火罪同以放火方法实施的故意杀人、故意毁坏公私财物罪的本质区别。 2、客观要件 放火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实施放火焚烧公私财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所谓放火,就是故意引起公私财物燃烧的行为。放火的行为方式,可以是作为,即用各种引火物,直接把公私财物点燃;也可以是不作为,即故意不履行自己防止火灾发生的义务,放任火灾的发生。 例如,某电气维修工人,发现其负责维护的电气设备已经损坏,可能引起火灾,而他不加维修,放任火灾的发生。这就是以不作为的方式实施的放火行为。 3、主体要件 放火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由于放火罪社会危害性很大,所以《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放火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4、主观要件 放火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明知自己的放火行为会引起火灾,危害公共安全,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如果不是出于故意,不构成放火罪。 放火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如因个人的某种利益得不到满足而放火,因对批评、处分不满而放火,因泄愤报复而放火,为湮灭罪证、嫁祸于人而放火,因恋爱关系破裂而放火,因家庭矛盾激化而放火,等等。 不论出于何种动机,都不影响放火罪的成立。但是,查明放火的动机,对于正确判断行为人的主观心理态度,是定罪量刑的关键。 二、放火罪的立案标准 根据刑法一百一十四条、一百一十五条第一款的规定,故意放火,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应当立案追究。 根据《关于森林和陆生野生动物刑事案件管辖及立案标准》的规定,凡故意放火,造成森林或其他林木火灾的都应当立案。 1、造成死亡一人以上,或者重伤三人以上的; 2、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经济损失五十万元以上的; 3、造成十户以上家庭的房屋以及其他基本生活资料烧毁的; 4、造成森林火灾,过火有林地面积二公顷以上为重大案件,或者过火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地、苗圃地面积十公顷以上的为特别重大案件; 5、其他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形。 放火罪是指故意放火焚烧公私财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中国现行《刑法》规定,放火罪是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具体罪名之一。放火罪是一种故意犯罪,其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即不特定的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者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放火危害公共安全,一般包括三种情况:一是危及不特定的多数人的生命、健康的安全;二是危及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三是既危及不特定的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安全,同时又危及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 通过上述文章中的内容,详细大家已经对放火罪犯罪构成主要是什么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建议大家可以多多了解一些这方面相关的法律知识,才可以在遇到法律问题的时候可以运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果还有其他需要帮助的法律问题,可以咨询律师给您解答。 拓展延伸 放火罪,即故意放火焚烧公私财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的一种罪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的规定,放火罪是一种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罪,其立案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危害性:放火罪所侵害的客体是公共安全,其危害性程度越高,则被认定为放火罪的严重程度也就越高。因此,在发生火灾等安全事故时,行为人若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严重后果,仍然放火焚烧公私财物,则其危害性就更大。 2. 故意性:放火罪要求行为人具有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若行为人没有故意,则不构成放火罪。 3. 危害结果:放火罪所要求的危害结果包括公共安全,如火灾、爆炸等。行为人只要实施放火行为,即构成放火罪。至于危害结果的具体程度,不影响放火罪的成立。 4. 犯罪手段:放火罪可以采用多种手段,如明火、隐火、爆炸等。行为人只要实施上述手段之一,即构成放火罪。 综上所述,放火罪的立案标准主要包括危害性、故意性、危害结果以及犯罪手段等方面。若行为人实施放火行为,具有以上任何一个方面的特征,就可能被认定为放火罪,面临相应的刑事处罚。 结语 放火罪是一种故意犯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放火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实施放火焚烧公私财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在主观方面,放火罪表现为故意,即明知自己的放火行为会引起火灾,危害公共安全,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放火的动机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因个人的某种利益得不到满足而放火,因对批评、处分不满而放火,因泄愤报复而放火,为湮灭罪证、嫁祸于人而放火,因恋爱关系破裂而放火,因家庭矛盾激化而放火,等等。不论出于何种动机,都不影响放火罪的成立。放火罪的立案标准包括:造成死亡一人以上,或者重伤三人以上的;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经济损失五十万元以上的;造成十户以上家庭的房屋以及其他基本生活资料烧毁的;造成森林火灾,过火有林地面积二公顷以上为重大案件,或者过火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地、苗圃地面积十公顷以上的为特别重大案件;其他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形。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四章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第二百三十五条 过失伤害他人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四章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第二百三十四条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六章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第五节 危害公共卫生罪 第三百三十五条 医务人员由于严重不负责任,造成就诊人死亡或者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