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原则与依据 |
释义 |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六十条规定了根据当事人的行为和过错确定责任的原则。一方过错导致事故,承担全部责任;两方或多方过错导致事故,根据行为和过错的严重程度分别承担主要、同等或次要责任;若各方无过错,属于交通意外事故,各方无责任;若一方故意造成事故,他方无责任。 法律分析 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六十条,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当事人的行为对发生道路交通事故所起的作用以及过错的严重程度,确定当事人的责任。 (一)因一方当事人的过错导致道路交通事故的,承担全部责任; (二)因两方或者两方以上当事人的过错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根据其行为对事故发生的作用以及过错的严重程度,分别承担主要责任、同等责任和次要责任; (三)各方均无导致道路交通事故的过错,属于交通意外事故的,各方均无责任。一方当事人故意造成道路交通事故的,他方无责任。 拓展延伸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法律依据及适用范围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法律依据及适用范围涉及多个方面。首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相关法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法律依据主要包括交通规则、交通信号、道路标志等。此外,还需要考虑交通事故的具体情况、证据和证人证言等。在适用范围上,该法律依据适用于各类交通事故,包括车辆碰撞、行人被撞、追尾事故等。同时,适用范围也包括不同交通参与者,如驾驶员、行人、乘客等。综上所述,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法律依据及适用范围是多方面的,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来进行准确的责任认定。 结语 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六十条,交通事故责任的认定需考虑当事人的行为及过错严重程度。若一方过错导致事故,则承担全部责任;若多方过错导致事故,则根据各自行为及过错程度分别承担主要、同等或次要责任;若各方无过错,属交通意外事故,各方无责任。法律依据主要包括交通规则、信号、标志等,并需考虑具体情况、证据和证人证言。适用范围包括各类交通事故及不同交通参与者。因此,交通事故责任认定需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以准确确定责任。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2021修正):第五章 交通事故处理 第七十二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接到交通事故报警后,应当立即派交通警察赶赴现场,先组织抢救受伤人员,并采取措施,尽快恢复交通。 交通警察应当对交通事故现场进行勘验、检查,收集证据;因收集证据的需要,可以扣留事故车辆,但是应当妥善保管,以备核查。 对当事人的生理、精神状况等专业性较强的检验,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委托专门机构进行鉴定。鉴定结论应当由鉴定人签名。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六章 调 查 第四节 检验、鉴定 第四十九条 需要进行检验、鉴定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自事故现场调查结束之日起三日内委托具备资质的鉴定机构进行检验、鉴定。 尸体检验应当在死亡之日起三日内委托。对交通肇事逃逸车辆的检验、鉴定自查获肇事嫌疑车辆之日起三日内委托。 对现场调查结束之日起三日后需要检验、鉴定的,应当报经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批准。 对精神疾病的鉴定,由具有精神病鉴定资质的鉴定机构进行。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十二章 附 则 第一百零九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在邻省、市(地)、县交界的国、省、县道上,以及辖区内交通流量集中的路段,设置标有管辖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名称及道路交通事故报警电话号码的提示牌。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