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商业信誉侵犯的处罚措施 |
释义 | 侵犯商业信誉的处罚及犯罪对象:侵犯商业信誉的行为人将面临刑罚和罚金,单位和个人都属于犯罪对象。商业信誉指从事商业活动的诚信和名誉,商品声誉指商品的良好声望和评价。这些罪行侵害了他人的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给他人造成重大损失或有其他严重情节。根据《刑法》第二百二十一条和第二百三十一条,行为人可能被判处有期徒刑、拘役和罚金,单位则会被处以罚金。 法律分析 一、侵犯商业信誉怎么处罚 1、侵犯商业信誉的处罚详情如下: (1)行为人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损害他人的商业信誉,给他人造成重大损失或情节严重的,一般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 (2)如果单位犯本罪则对其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责任人员处本罪个人犯相应的刑罚。 2、法律依据:《刑法》 第二百二十一条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损害他人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给他人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第二百三十一条单位犯本节第二百二十一条至第二百三十条规定之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本节各该条的规定处罚。 二、侵犯商业信誉的犯罪对象有哪些 本罪侵犯的对象是他人的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他人既包括单位,又包括个人,必须具有特定性。这样,构成本罪的捏造并散布虚伪的事实必指向于他人。指向于他人,可以指名道姓,也可以不呼其名,但根据其虚构的内容、散布的方式,完全能让公众知道其指向于何人。如果其内容泛泛而指,根据其内容及散布方式无法推测针对的是谁,自然不能构成本罪。由于本罪所侵害的是商业信誉、商品声誉,因此,他人必须是从事商业活动的人,如生产者、销售者、提供诸如饮食、旅店、旅游等各种服务的人等。 所谓商业信誉,是指从事商业活动的诚实信用和名誉,包括其信用、资产、经营能力、经营作风等内容。 所谓商品声誉,则是指其商品的良好声望及称誉,包括商品的性能、结构、外观、效用、质量、价格等方面。其与财产权利相联系,与从事商业经营者的人身不可分离,在其长期经营过程中逐渐形成,是社会对其生产、经营、商品、服务等方而的质量、信用、声誉的客观认识与评价。 结语 侵犯商业信誉的行为将受到法律的严惩。根据《刑法》第二百二十一条和第二百三十一条的规定,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损害他人的商业信誉,给他人造成重大损失或情节严重的,将面临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的处罚,并处或单处罚金。对于单位犯罪,将对其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进行相应的刑罚。侵犯商业信誉的对象包括从事商业活动的个人和单位,其商业信誉涵盖了诚信、名誉、经营能力等方面,而商品声誉则涵盖了商品的质量、信誉、价格等方面。这些法律规定旨在保护商业活动的公平和正常秩序,确保商业信誉的稳定和可靠性。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2022修正): 第八章 附 则 第六十八条 经营者依照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行使知识产权的行为,不适用本法;但是,经营者滥用知识产权,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适用本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2019修正):第二章 不正当竞争行为 第六条 经营者不得实施下列混淆行为,引人误认为是他人商品或者与他人存在特定联系: (一)擅自使用与他人有一定影响的商品名称、包装、装潢等相同或者近似的标识; (二)擅自使用他人有一定影响的企业名称(包括简称、字号等)、社会组织名称(包括简称等)、姓名(包括笔名、艺名、译名等); (三)擅自使用他人有一定影响的域名主体部分、网站名称、网页等; (四)其他足以引人误认为是他人商品或者与他人存在特定联系的混淆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2019修正):第二章 不正当竞争行为 第八条 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 经营者不得通过组织虚假交易等方式,帮助其他经营者进行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