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诉讼时效最长能达到20年吗? |
释义 | 《民法典》规定,民事诉讼时效最长为三年,但特殊情况下可延长。被起诉对被告其他方面影响较小,具体影响需根据判决结果判断。被告应搜集证据,积极应诉答辩。若未约定履行义务时间且未主张履行,最长诉讼时效为二十年。二十年为法定最长时效期间。 法律分析 一、民事诉讼时效最长20年吗? 1、民事诉讼时效最长为20年 《民法典》 第一百八十八条【普通诉讼时效、最长权利保护期间】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2、与普通的三年诉讼时效一样,最长诉讼时效也是法定的 《民法典》 第一百九十七条【诉讼时效法定、时效利益预先放弃无效】诉讼时效的期间、计算方法以及中止、中断的事由由法律规定,当事人约定无效。 当事人对诉讼时效利益的预先放弃无效。 二、发生民事纠纷后公民被起诉了有什么影响? 1、被起诉的影响,需要结合判决结果确定,具体问题还是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对方起诉,只是采取了一个有效的法律途径来与被告解决问题,对被告的其它方面没有影响。 在诉讼中也可以由法官调解来达成协议并下发民事调解书,也可以由法院下发判决书,只是对调解书或判决书中对被告设定义务的,被告要依法履行,不履行还是会有一定影响的。 2、被人起诉后,要努力搜集证据,积极应诉答辩。 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被告应当在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内提出答辩状。答辩状应当记明被告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住所、联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联系方式。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答辩状之日起五日内将答辩状副本发送原告。 被告不提出答辩状的,不影响人民法院审理。 民事纠纷案件通常会适用三年的诉讼时效,若是民事关系建立的时候没有约定义务履行的时间,后期权利人没有主张对方向自己履行义务、义务人也未曾主动履行义务,那么就将适用二十年最长诉讼时效的规定。此外,二十年的时效期间也是法定的最长时效期间。 结语 根据《民法典》规定,民事诉讼时效最长为20年。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超过二十年的不予保护,特殊情况可申请延长。被起诉对被告其他方面影响有限,具体影响需根据判决结果确定。被告应积极应诉答辩,法院应及时发送起诉状和答辩状。民事纠纷案件通常适用三年诉讼时效,若没有约定履行时间,可适用二十年最长诉讼时效。请根据具体情况判断。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2020修正): 第十三条 权利人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报案或者控告,请求保护其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从其报案或者控告之日起中断。 上述机关决定不立案、撤销案件、不起诉的,诉讼时效期间从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不立案、撤销案件或者不起诉之日起重新计算;刑事案件进入审理阶段,诉讼时效期间从刑事裁判文书生效之日起重新计算。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2020修正): 第二条 当事人未提出诉讼时效抗辩,人民法院不应对诉讼时效问题进行释明。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2020修正): 第十条 当事人一方向人民法院提交起诉状或者口头起诉的,诉讼时效从提交起诉状或者口头起诉之日起中断。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