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妨害传染病防治罪刑罚如何确定? |
释义 | 妨害传染病防治罪的主要表现为引起甲类传染病传播或导致危险的行为,其刑罚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该罪的构成要件包括主体要件、主观要件、客体要件和客观要件。与妨害公务罪相比,两者保护的法益不同,行为方式不同,犯罪样态不同,并且构成要件行为也不同。 法律分析 妨害传染病防治罪的判刑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其主要的表现形式为引起甲类传染病传播或者导致危险的行为。甲类传染病目前主要有鼠疫和霍乱两种。 一、妨害传染病防治罪如何判刑 妨害传染病防治罪的判刑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妨害传染病防治罪,是指违反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引起甲类传染病传播或者有传播严重危险的行为。 法律依据: 《刑法》第三百三十条规定,违反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引起甲类传染病传播或者有传播严重危险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二、妨害传染病防治罪构成要件 妨害传染病防治罪构成要件: 1.主体要件:主体是一般主体; 2.主观要件:在主观方面只能是过失; 3.客体要件:侵犯的客体国家关于传染病防治的管理制度; 4.客观要件: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国家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引起甲类传染病传播或者有传播严重危险的行为。 三、妨害传染病防治罪与妨害公务罪的区别是什么 1.保护的法益不同。前者要保护的法益是国家机关依法执行职务的活动,后者则是国家有关传染病防治的管理规定和公共卫生安全。 2.行为方式不同。前者必须是暴力、威胁方法,后者既可以是暴力、威胁方法,也可是非暴力、威胁方法。 3.犯罪样态不同。前者只能是积极的作为形式,后者既可以是积极的作为形式,也可以是消极的不作为形式。 4.构成要件行为不同。前者表现为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国家机关依法执行职务的行为,后者表现为刑法第330条规定的第四种引起甲类传染病传播或有严重传播危险的行为。 结语 根据《刑法》第三百三十条的规定,妨害传染病防治罪的刑罚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严重后果可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妨害传染病防治罪的构成要件包括主体要件、主观要件、客体要件和客观要件。与妨害公务罪相比,妨害传染病防治罪保护的法益不同,行为方式、犯罪样态和构成要件行为也有所不同。对于保护公共卫生安全和国家传染病防治管理规定的重要性,我们应当加强对此类犯罪的打击力度,确保社会的健康和安全。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六章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第五节 危害公共卫生罪 第三百三十一条 从事实验、保藏、携带、运输传染病菌种、毒种的人员,违反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造成传染病菌种、毒种扩散,后果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一)发现传染病、突发不明原因疾病或者异常健康事件;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