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名誉权侵权的要件 |
释义 | 1、行为人有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2、行为人有损害他人名誉权的事实,并进行公开传播; 3、受害人的名誉权受到侵害与行为人的行为有因果关系; 4、行为人具有主观过错。主观过错应该考虑行为人是否具有实际的恶意。自然人、法人的名誉权受到法律的保护,任何人不得以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一、名誉权侵权的构成条件是什么 1、行为人有主观过错 行为人是否具有主观过错,应当以一个诚信谨慎之人在相同情况下须尽到的注意义务为主要标准,并结合加害人的身份地位、发布内容、认知能力、事后表现等自身因素进行综合判断。 2、行为人的行为违法 诽谤行为是指向第三人传播不利于特定人或特定人群名誉的虚假事实或者以他人传播的虚假事实为依据进行不利于特定人或特定人群名誉的不当评论而足以致使该特定人或特定人群社会评价降低的民事侵权行为。传播的内容可以是事实陈述或意见表达,传播的方式可以口头或书面形式。认定是否存在诽谤行为,应当查明该事实、评论是否客观、真实,这就需要当事人进行举证予以证明。 3、要有名誉权损害事实 在衡量名誉权是否受损时,应主要判断权利人的社会评价在侵权行为发生后是否降低。 对于公民个人来说,公民的社会评价降低主要体现在公民人格诸如品格、道德的评价;对于法人来说,法人的社会评价主要体现在法人向社会提供的产品、服务上,具体考量的因素包括顾客对其产品或服务的评价、公司的整体声誉与形象、客流量或经营性收入等 4、存在因果关系 如上所述,根据案件事实以及证据能够证实行为人故意或者过失实施了违法行为,行为具体、直接的指向了受害人,并且造成了受害人名誉权的损失导致其社会评价降低,则可以认定行为人的行为与受害人名誉权的损失具有因果关系。 二、隐私权保护与名誉权保护的区别 隐私权与名誉权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1、隐私权与名誉权主体不同。 隐私权仅自然人享有;而名誉权不仅自然人享有,法人、其他组织也享有。 2、隐私权与名誉权客体不同。 隐私权的客体是自然人不愿为他人知晓或不宜公开的秘密;而名誉权的客体是公众对特定人的社会评价。 3、隐私权与名誉权侵害方式不同。 侵害隐私权的方式常见的是未经自然人同意或授权而披露、传述、散布、窃取他人的个人隐秘事项;而侵害名誉权的方式常见的是侮辱和诽谤。 4、隐私权与名誉权侵害的内容不同。 侵害隐私权的行为人散布、公开的内容并非捏造、虚构的,而是事实;而侵害名誉权的行为人散布的内容是捏造、虚构的.并非事实。 5、隐私权与名誉权侵害行为人的心理状态不同。 侵犯隐私权可能出于故意也可能出于过失;侵犯名誉权大多是一种直接故意行为。 6、隐私权与名誉权侵害行为人的主观目的不同。 侵犯隐私权的行为人主观上可能不具有目的,也可能具有恶意目的或善意目的;而侵犯名誉权的行为人的主观目的是为了毁损、贬低他人名誉。 7、隐私权与名誉权保护方式不同。 隐私权的保护只能通过停止侵害、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方式进行;而名誉权的保护还可以通过消除影响、恢复名誉的方式进行。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