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婚姻法对结婚年龄进行了调整吗? |
释义 | 《民法典》规定的法定婚龄不会调整,女性结婚年龄不早于20岁,男性不早于22岁。结婚的必备条件包括男女双方完全自愿和达到法定婚龄。这一规定旨在限制早婚,鼓励晚婚、晚育,并要求符合一夫一妻制。 法律分析 根据《民法典》规定来看,法定婚龄不会进行调整,女性的结婚年龄仍然是不早于二十周岁,男性是不早于二十二周岁。 《民法典》 第一千零四十七条【法定结婚年龄】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 相关知识 结婚的必备条件: 1、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 这一规定是婚姻自由原则的具体化,是结婚的必备的、首要条件。男女“双方完全自愿”这六个字,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首先,结婚必须双方自愿,而不是一厢情愿,不许一方对他方加以强迫;其次,是本人自愿,而不是依他人的意愿为转移,不许父母等第三者加以包办;再次,是完全自愿,而不是勉强同意,这就排除了一方或双方半自愿半包办的情况。“不许任何一方加以强迫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这是对“男女双方完全自愿的补充和强调。前面的规定是从正面的肯定,后面的规定是从反面加以限制。 2、必须达到法定婚龄。 法定婚龄是指法律上规定的男女结婚的最低年龄。双方或一方低于法定婚龄,不得结婚;达到或者高于法定婚龄后才允许结婚。这样规定是有充分科学根据的,是完全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它的基本精神是限制早婚,鼓励晚婚、晚育。 3、必须符合一夫一妻制。 拓展延伸 法定结婚年龄的变动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法定结婚年龄的变动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法定结婚年龄的提高可能会延迟年轻人步入婚姻生活,使他们更有时间专注于教育和职业发展。这可能导致婚姻年龄的上升和婚姻率的下降。其次,法定结婚年龄的变动可能会减少未成年人的早婚现象,从而保护他们的权益和福利,减少早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此外,法定结婚年龄的变动还可能对家庭结构和人口结构产生影响,如延迟生育年龄和减少生育率。然而,这样的变动也可能引发一些社会问题,如非法婚姻和婚龄造假等。因此,政府和社会各方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制定合理的法定结婚年龄政策,以平衡个人权益和社会利益。 结语 根据《民法典》规定,男性结婚年龄不早于22周岁,女性结婚年龄不早于20周岁。这一规定旨在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限制早婚现象,鼓励年轻人专注于教育和职业发展。提高法定结婚年龄可能会延迟年轻人步入婚姻生活,但也可能对家庭结构和人口结构产生影响。政府和社会各方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制定合理的法定结婚年龄政策,以平衡个人权益和社会利益。 法律依据 《民法典》 第一千零四十七条【法定结婚年龄】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