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民事诉讼法第170条规定 |
释义 | 对《民事诉讼法》第170条的理解与适用2013年1月1日实施的《民事诉讼法》第170条规定: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上诉案件,经过审理,按照下列情形,分别处理: (一)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的,以判决、裁定方式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决、裁定; (二)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错误或者适用法律错误的,以判决、裁定方式依法改判、撤销或者变更; (三)原判决认定基本事实不清的,裁定撤销原判决,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或者查清事实后改判; (四)原判决遗漏当事人或者违法缺席判决等严重违反法定程序的,裁定撤销原判决,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原审人民法院对发回重审的案件作出判决后,当事人提起上诉的,第二审人民法院不得再次发回重审。第一、“认定事实错误”与“认定事实不清”还是有着一定区别的。认定事实错误,主要是指一审法院以虚假的或者伪造的事实作为定案根据,从而裁判案件。认定事实不清,主要是指一审法院对定案事实的认定不准确、不真实,或者说根本就没有将案件的事实核实调查清楚便对案件进行裁决。证据是认定案件事实的基础,而准确认定案件事实又是法官适用法律进行裁判的基础。因此,认定案件事实是法院审理案件的核心,也是律师向法官发表代理意见的重中之重。具备以上两种情形之一的,二审法院应依法适用本条第一款第(二)项之规定予以改判。学理上也称之为“事实改判”。提醒注意,该项中出现的撤销和变更系针对一审的裁定而言,而不包括一审判决。第二 、适用法律错误,是指一审法院对案件事实部分的认定是正确的,仅仅在适用法律上出现了错误,而对于事实认定错误、法律适用也错误的属于事实认定错误,而不属于此处的适用法律错误。此处的法律适用错误既包括实体法适用错误,也包括程序法适用错误。学理上对此也称之为“法律改判”。第三、基本事实不清,是指对案件的当事人主体资格、案件性质、基本的法律关系、以及承担的民事责任等基础性的,也是最基本的事实没有进行认定,或者认定的不够清楚、不够准确。出现此种情况主要系一审法院对案件证据的分析和认定不够充分或出现了错误,即属于证据不足或法官对证据的把握、分析、认定不够清晰准确所致。二审法院审理后针对此种情况,可作出两种处理方式:其一,裁定撤销原判,发回重审;其二,二审法院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予以改判。第四、原判决遗漏当事人或者违法缺席判决等严重违法法定程序的,二审法院裁定撤销原判,发回重审。法律在本处规定的处理方式仅为“发回重审”旨在保护当事人,尤其是被遗漏的当事人和原审缺席当事人的上诉权。若二审直接予以改决,则二审法院的判决将成为终审生效判决,违背了“两审终审”制的基本原则,更主要的是剥夺了当事人的上诉权。第五、对于二审法院审理上诉案件,仅能使用一次“发回重审”裁定,若当事人经过重审后再次上诉的,二审法院则只能采用维持原判或改判的方式处理,不得再发回重审。民事诉讼法解释第466条《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第466条:申请执行人与被执行人达成和解协议后请求中止执行或者撤回执行申请的,人民法院可以裁定中止执行或者终结执行。最高法院《关于执行立案、结案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5条、17条、23条的规定,申请执行人与被执行人达成和解协议后请求撤回执行申请的,法院可以裁定终结执行,如果以“终结执行”方式结案,已经采取的查封 、扣押、冻结措施应当解除;执行和解协议已经履行完毕的,执行人员在向申请执行人书面核实后,以“执行完毕”方式结案;执行和解协议未全部履行完毕,且不符合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终结执行条件的,不得作结案处理。民事诉讼法第101条规定是什么《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第466条:申请执行人与被执行人达成和解协议后请求中止执行或者撤回执行申请的,人民法院可以裁定中止执行或者终结执行。最高法院《关于执行立案、结案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5条、17条、23条的规定,申请执行人与被执行人达成和解协议后请求撤回执行申请的,法院可以裁定终结执行,如果以“终结执行”方式结案,已经采取的查封 、扣押、冻结措施应当解除;执行和解协议已经履行完毕的,执行人员在向申请执行人书面核实后,以“执行完毕”方式结案;执行和解协议未全部履行完毕,且不符合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终结执行条件的,不得作结案处理。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17修订)》第一百七十条;人民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发现案件不宜适用简易程序的,裁定转为普通程序。 该内容由 陈雷律师 和 律说律答 共创回答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