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虚假名义是否有效?
释义
    虚假名义骗取他人签订的合同属于可撤销合同;一方当事人涉嫌构成诈骗罪的,该合同无效。根据《民法典》148、149条规定,受欺诈方有权请求撤销行为。
    法律分析
    以虚假名义骗取他人签订的合同属于可撤销合同,在合同被撤销前属于有效合同;一方当事人涉嫌构成诈骗罪的,该合同无效。
    根据《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规定,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一百四十九条规定,第三人实施欺诈行为,使一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对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欺诈行为的,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拓展延伸
    虚假宣传是否构成欺诈行为?
    虚假宣传构成欺诈行为的问题涉及到法律和道德层面。在法律上,虚假宣传可能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或商标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因为它误导了消费者,使其在做出购买决策时基于错误的信息。虚假宣传可能包括夸大产品性能、虚构用户评价或未经证实的医学声明等。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扰乱了市场秩序。
    道德上,虚假宣传违背了商业诚信原则。商家应该以真实、准确和诚实的方式向消费者传递产品或服务的信息。虚假宣传破坏了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关系,可能导致消费者对品牌的不信任和抵制。
    因此,虚假宣传被认为是一种欺诈行为,不仅在法律上可能受到处罚,也会对商家的声誉和信誉造成严重的损害。为了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和消费者的权益,商家应该遵守诚实守信的原则,提供真实可信的宣传信息。
    结语
    虚假宣传是一种严重的欺诈行为,不仅违反了法律法规,也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和市场秩序。根据民法典相关规定,受欺诈方有权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予以撤销。商家应该遵守商业诚信原则,提供真实可信的宣传信息,以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和消费者的权益。
    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
    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九条
    第三人实施欺诈行为,使一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对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欺诈行为的,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随便看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2 uiane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4 8:2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