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诬告他人责任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
释义 | 诬告他人的责任分情况讨论。轻微情节可通过民事诉讼要求赔礼道歉、赔偿精神损失。公然侮辱或捏造事实诽谤者可处拘留或罚款,情节严重者可并处拘留。构成刑法上的诬告陷害罪者可判三年以下有期徒刑。诬告陷害罪是指捏造犯罪事实向国家机关虚假告发,意图使他人受刑追究的严重行为。主观上需有故意,客观上需捏造犯罪事实、特定对象、向司法机关告发。对不构成犯罪者可处治安管理处罚,构成者追究刑事责任。 法律分析 一、诬告他人该负什么责任,需要分情况进行讨论: 1、诬告他人如果情节不是很严重,可以通过民事诉讼的方式要求诬告人承担赔礼道歉、赔偿一定的精神损失等民事责任; 2、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3、如果诬告行为已经构成了刑法上的诬告陷害罪的立案条件,则要承担刑事责任,会被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管制或者拘役;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二、诬告陷害罪的定义 诬告陷害罪,是指捏造犯罪事实,向国家机关或者有关单位作虚假告发,意图使他人受到错误的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行为。此项罪名是规定在我国刑法第243条中的,它在构成要件上的特点是: 1、主观上具有意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的目的,是故意,过失不构成本罪。所以,行为人错告、检举失实都不是诬告陷害罪,因为这些只是行为人不了解真实情况或者与实际情况不一致,没有主观上的目的。 2、客观上要具备三个要件: (1)捏造犯罪事实。如果告发的情况是真实的而不是编造的就不构成本罪;如果捏造的仅仅是违反道德或者一般违法的事实,而不是刑法明文规定为犯罪的事实,也不构成本罪。 (2)对象必须是特定的人。如果行为人仅仅捏造了发生了犯罪的事实向有关单位告发,但并未指明具体的人是谁,属于虚报案情,也不构成本罪。不过对象特定不一定要指名道姓,如果告发的事实可以明显地看出诬告对象是某人,即使没有指名道姓,也认为诬陷特定的人。 (3)行为人将捏造的他人的犯罪事实向司法机关或有关单位告发。如果仅仅编造事实没有向上述单位告发,或者向其他人告发,就不成立本罪了。上述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捏造他人违法、违纪、违反道德的事实,进行告发,意图使他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或者干扰他人升迁任职的,不符合客观要件 (4)不成立本罪。如果诬告陷害他人未达到“情节严重”程度的,只属于一般的诬陷行为,不构成诬告陷害罪。 总而言之,诬陷他人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不构成犯罪的,对当事人可以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按诬告陷害罪,追究刑事责任。 结语 诬告他人需分情况讨论:轻微情节可民事诉讼要求赔礼道歉、赔偿精神损失;公然侮辱、诽谤者可处拘留或罚款;严重者可并处拘留、罚款;构成刑法诬告陷害罪,可判有期徒刑、管制或拘役;严重后果者可判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诬告陷害罪是指捏造犯罪事实,向机关作虚假告发,意图使他人受刑追究,构成要件:主观需故意,客观需捏造犯罪事实、特定对象、向司法机关或有关单位告发。诬告陷害未达情节严重程度者属一般诬陷行为,不构成罪。诬告他人需承担法律责任,非犯罪者可受治安管理处罚,犯罪者依诬告陷害罪追究刑责。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四十三条【诬告陷害罪】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前款罪的,从重处罚。 不是有意诬陷,而是错告,或者检举失实的,不适用前两款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第四十二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 (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 (三)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 (四)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 (五)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 (六)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