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劳动仲裁裁决未果:探讨解决工资问题的方法 |
释义 | 劳动仲裁后用人单位不给工资,可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根据民事诉讼法规定,对仲裁机构的裁决不履行,对方可向有管辖权的法院申请执行。申请执行的期限为两年,适用诉讼时效中止、中断的规定。 法律分析 经劳动仲裁后用人单位仍不给工资的,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经过劳动仲裁或法院起诉,有生效的劳动仲裁裁决书或法院判决书才可以申请强制执行。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七条第一款规定,对依法设立的仲裁机构的裁决,一方当事人不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执行。受申请的人民法院应当执行。 第二百三十九条规定,申请执行的期间为二年。申请执行时效的中止、中断,适用法律有关诉讼时效中止、中断的规定。 拓展延伸 解决工资争议的有效途径和策略 解决工资争议的有效途径和策略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首先,双方应该积极沟通,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分歧。其次,可以寻求第三方中介机构的帮助,例如劳动仲裁机构或人力资源部门,以促成双方达成公平的解决方案。此外,法律程序也是解决工资争议的一种途径,当其他方法无法解决时,可以考虑提起劳动仲裁或诉讼。此外,建议雇主在制定工资政策时遵循公平和透明原则,与员工保持良好的沟通,及时解决工资问题,以避免争议的发生。总之,通过积极沟通、寻求第三方协助和遵循公平原则,可以有效解决工资争议,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和和谐。 结语 合理维权,维护劳动权益。经劳动仲裁或法院判决后,如用人单位仍不支付工资,可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根据法律规定,申请执行的期限为两年,期间中止、中断适用相关规定。解决工资争议可通过积极沟通、第三方协助和遵循公平原则等多种途径。建议雇主制定公平透明的工资政策,并与员工保持良好沟通,及时解决问题,以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和谐。 法律依据 《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七条 对依法设立的仲裁机构的裁决,一方当事人不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执行。受申请的人民法院应当执行。 被申请人提出证据证明仲裁裁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人民法院组成合议庭审查核实,裁定不予执行: (一)当事人在合同中没有订有仲裁条款或者事后没有达成书面仲裁协议的; (二)裁决的事项不属于仲裁协议的范围或者仲裁机构无权仲裁的; (三)仲裁庭的组成或者仲裁的程序违反法定程序的; (四)裁决所根据的证据是伪造的; (五)对方当事人向仲裁机构隐瞒了足以影响公正裁决的证据的。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