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寻求和解:判决后如何达成调解协议? |
释义 | 判决生效后,按照判决履行,调解程序在诉讼之前。根据《民事诉讼法》第230条规定,执行中双方当事人自行和解达成协议,执行员应记录并签字。如果申请执行人受欺诈、胁迫与被执行人达成和解协议,或当事人不履行和解协议,法院可根据申请恢复对原生效法律文书的执行。 法律分析 判决生效后,按照判决履行。调解是在诉讼之前的程序,既然已经判决就不能再调解了。 法律规定 《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条在执行中,双方当事人自行和解达成协议的,执行员应当将协议内容记入笔录,由双方当事人签名或者盖章。 申请执行人因受欺诈、胁迫与被执行人达成和解协议,或者当事人不履行和解协议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当事人的申请,恢复对原生效法律文书的执行。 拓展延伸 达成和解:判决生效后的调解协议达成方式 判决生效后,当事人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达成调解协议。首先,双方可以选择通过律师协商,就争议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并寻求共同的利益点,以达成和解。其次,可以选择参与调解机构的调解程序,由专业调解员协助双方进行沟通和协商,促使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另外,当事人还可以选择通过仲裁机构进行调解,由仲裁员主持调解过程,帮助双方解决争议并达成协议。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判决生效后的调解协议达成是一种灵活、高效的解决争议方式,有助于双方维护良好的合作关系,避免长期的诉讼纠纷。 结语 判决生效后,按照判决履行。调解是在诉讼之前的程序,既然已经判决就不能再调解了。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条规定,在执行中,双方当事人自行和解达成协议的,执行员应当将协议内容记入笔录,由双方当事人签名或者盖章。如果申请执行人因受欺诈、胁迫与被执行人达成和解协议,或者当事人不履行和解协议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当事人的申请,恢复对原生效法律文书的执行。判决生效后,当事人可以通过律师协商、调解机构或仲裁机构等方式达成调解协议,以灵活、高效地解决争议,维护良好的合作关系,避免长期的诉讼纠纷。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第四章 调解程序 第二十三条 当事人在人民调解活动中享有下列权利: (一)选择或者接受人民调解员; (二)接受调解、拒绝调解或者要求终止调解; (三)要求调解公开进行或者不公开进行; (四)自主表达意愿、自愿达成调解协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第四章 调解程序 第二十二条 人民调解员根据纠纷的不同情况,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调解民间纠纷,充分听取当事人的陈述,讲解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耐心疏导,在当事人平等协商、互谅互让的基础上提出纠纷解决方案,帮助当事人自愿达成调解协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第四章 调解程序 第二十条 人民调解员根据调解纠纷的需要,在征得当事人的同意后,可以邀请当事人的亲属、邻里、同事等参与调解,也可以邀请具有专门知识、特定经验的人员或者有关社会组织的人员参与调解。 人民调解委员会支持当地公道正派、热心调解、群众认可的社会人士参与调解。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