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犯罪者自首是否有利于刑事案件的处理?
释义
    自首和立功情节在刑事处罚中应被考虑,具体取决于犯罪事实、性质、情节、危害后果、社会影响、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等因素。自首的主动性、供述的及时性和稳定性以及立功的揭发轻重、对他人判刑情况、对案件侦破或抓捕的贡献等也应被考虑。根据《刑法》第六十七条,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从轻或减轻处罚,较轻的犯罪可免除处罚。对未成年犯罪者的处罚也有特殊规定。
    法律分析
    从犯自首是不能免于刑事处罚的。司法实践中,对具有自首、立功情节的被告人是否从宽处罚、从宽处罚的幅度,应当考虑其犯罪事实、犯罪性质、犯罪情节、危害后果、社会影响、被告人的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等。自首的还应考虑投案的主动性、供述的及时性和稳定性等。立功的还应考虑检举揭发罪行的轻重、被检举揭发的人可能或者已经被判处的刑罚、提供的线索对侦破案件或者协助抓捕其他犯罪嫌疑人所起作用的大小等。《刑法》第六十七条规定: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以“减轻处罚”及“减轻或免除处罚”的方法规定的情节的,应优先考虑减轻处罚,其中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的,减至下一格次的中罪格次,对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减至下一格次的轻罪格次,无刑可减的则免除处罚。
    拓展延伸
    犯罪者自首对刑事案件处理的影响:优势与限制
    犯罪者自首对刑事案件处理的影响既有优势,也存在一定限制。自首可以提供重要的证据,加速案件进程,减轻司法负担。此外,自首还有助于恢复社会秩序和受害人的心理安宁。然而,自首并不意味着免罪,犯罪者仍需面对法律制裁。同时,自首可能受到犯罪动机、自首时机和真实性的质疑,需要审慎评估。此外,自首并不适用于所有犯罪行为,如严重暴力犯罪。因此,对于犯罪者自首,刑事司法系统需要权衡其优势与限制,确保公正、公平地处理刑事案件。
    结语
    犯罪者自首对刑事案件处理有利也有弊。自首能提供重要证据,加速案件进程,减轻司法负担,恢复社会秩序和受害人心安。但自首并非免罪,犯罪者仍需接受法律制裁。自首可能受犯罪动机、时机和真实性质疑,需审慎评估。且自首不适用于严重暴力犯罪。刑事司法系统应权衡利弊,确保公正、公平处理案件。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七条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论。犯罪嫌疑人虽不具有前两款规定的自首情节,但是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可以从轻处罚;因其如实供述自己罪行,避免特别严重后果发生的,可以减轻处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七条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是从犯。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随便看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2 uiane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 5:5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