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民事权利的三种分类 |
释义 | 本文介绍了民事权利的三种分类以及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特征。民事权利可以分为财产权、人身权和知识产权;民事权利可以分为支配权、请求权、抗辩权和形成权;民事权利可以分为绝对权和相对权;民事权利可以分为原权利与救济权;民事权利可以分为专属权与非专属权。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具有统一性、平等性、广泛性和不可转让性和不可抛弃性等特征。民事主体功能论认为,法律对于民事主体的规定,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赋予所 法律分析 一、民事权利的三种分类 根据民事权利所涉及的内容,民事权利可分为三类:财产权、人身权和知识产权。 2、根据权利的作用,民事权利可分为支配权、请求权、抗辩权和形成权。 3、根据民事权利的效力范围,民事权利可分为绝对权和相对权。 4、根据两项相互关联的权利之间的关系,民事权利可分为主权利与从权利。 5、根据相互间是否有派生关系,民事权利可分为原权利与救济权。 6、根据权利有无移转性,民事权利可分为专属权与非专属权。 二、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具有哪些特征 1、统一性。民事权利能力是一种资格,不仅指享有民事权利的资格,同时也包含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因此民事权利能力是二者的统一体。 2、平等性。由于民事权利能力是自然人从事民事活动的前提条件,而从事民事活动又是自然人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所以,民事权利能力就是自然人的生存资格。“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民事权利不受民族、种族、性别、年龄、家庭出身、宗教信仰、职业、职务、教育程度、财产状况、精神健康状况等差异影响而有所不同。 3、广泛性。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内容,就是指自然人可以享有的各种民事权利的范围,如人身权、财产权的范围。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包括了自然人生存和发展的广泛的人身权、财产权的内容,因此,自然人可以自主决定自己的事务,自由从事各种民事行为,最充分的实现自己的利益。 4、不可转让性和不可抛弃性。由于民事权利能力是自然人从事民事活动的前提条件,民事权利能力就是自然人的生存资格,是自然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转让民事权利能力,无异于抛弃自己的生命权。当事人自愿转让、抛弃的,法律不承认其效力。 三、民事主体功能论 民事主体功能论认为,法律对于民事主体的规定,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在人文主义的影响下,赋予所有自然人民事主体地位,使其参与民事法律关系,享有相应的权利义务; 二是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和发挥特定的功能而对一定的社会存在赋予民事主体地位,确认其权利能力,这主要是针对社会组织和特定财产而言的。 个人在经济和社会中发挥着重要功能,是法律确立自然人民事主体地位的根本原因。法律赋予一些社会组织有独立于其成员的民事主体地位,也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团体的特定功能。一些社会存在要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发挥功能作用,就必须通过参与一定的民事法律关系才能实现,此种情况下,法律就有必要赋予某些社会存在民事主体地位。 拓展延伸 民事权利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按效力划分,民事权利可以分为绝对权利和相对权利。绝对权利是指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的权利,不受任何限制,例如生命权、财产权等。而相对权利则是指民事主体在一定条件下享有的权利,受到其他民事主体的限制。 这种分类方法在法律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民事权利的本质和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其次,它有助于明确不同民事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总之,按照民事权利的效力进行分类是一种合理且有效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保护民事权利。 结语 民事权利的三种分类包括财产权、人身权和知识产权;民事权利根据作用可分为支配权、请求权、抗辩权和形成权;民事权利根据效力范围可分为绝对权和相对权;民事权利根据相互关联的权利之间的关系可分为原权利与救济权;民事权利根据有无移转性可分为专属权与非专属权。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具有统一性、平等性、广泛性和不可转让性和不可抛弃性特征。民事主体功能论认为,法律对于民事主体的规定,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赋予所有自然人民事主体地位,使其参与民事法律关系,享有相应的权利义务;二是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和发挥特定的功能而对一定的社会存在赋予民事主体地位,确认其权利能力。 法律依据 宪法\t第一百三十三条\t最高人民法院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对产生它的国家权力机关负责。 宪法\t第四十七条\t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国家对于从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事业的公民的有益于人民的创造性工作,给以鼓励和帮助。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法典》总则编若干问题的解释(2022-02-24)\t第十九条\t行为人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或者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价格、数量等产生错误认识,按照通常理解如果不发生该错误认识行为人就不会作出相应意思表示的,人民法院可以认定为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七条规定的重大误解。 行为人能够证明自己实施民事法律行为时存在重大误解,并请求撤销该民事法律行为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但是,根据交易习惯等认定行为人无权请求撤销的除外。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