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未成年人是否有权处理自己财产? |
释义 | 张三是一名十三岁的孩子,从小比较有自己的想法。到了春节的时候,张三收到不少亲戚给的压岁钱,但根据往年的规矩,压岁钱必须要上交给父母。 认为自己已经长大的张三,决定找父母就压岁钱和亲戚赠与的其他财物问题进行谈判:张三想以后的压岁钱都自己存着,用来支付学费,多余的可以用来买喜欢的东西或跟同学出去玩。如果因为升学、生日收到亲戚额外赠与的财物,也由自己进行保管和处分。父母得知张三的想法后果断拒绝,称法律规定未成年人没有权利保管、处分财产。张三在上网进行搜索后并没有找到未成年人不能处分财物的法条,认为父母所述是不想让自己管理财产的借口,对此一直耿耿于怀。 法律分析 虽然没有法条直接禁止未成年人处分财物,但未成年人作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并不能完全地行使自己的财产权利。《民法典》第二十七条规定了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监护人,第三十四条明确了监护人的责任:代理被监护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等。也就是说,父母可以代替他们处分财产。法律之所以这么规定,是因为未成年人的认知、是非辨别能力有限,完全按照未成年人自己的意愿处分财产可能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利益,法律便赋予了监护人代替未成年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的权利。 那么像张三这样,对事物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是否还是完全不可以保管、处分自己的财产呢?《民法典》第三十五条规定:监护人应当按照最有利于被监护人的原则履行监护职责。监护人除为维护被监护人利益外,不得处分被监护人的财产。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在作出与被监护人利益有关的决定时,应当根据被监护人的年龄和智力状况,尊重被监护人的真实意愿。成年人的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应当最大程度地尊重被监护人的真实意愿,保障并协助被监护人实施与其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对被监护人有能力独立处理的事务,监护人不得干涉。所以,张三如果有自己的想法,可以向父母提出,如果支付的金额、用来做的事是正常十三岁的孩子可以判断和决定的,那么父母应该尊重张三的意见,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张三也可以对自己的财产进行处分。 例如,张三想用压岁钱买几本书或捐赠一些钱给山区等是可以的。当然,父母也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心智情况给予孩子保管自己部分财产。 该内容由 张胜云律师 和 律说律答 共创回答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