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医疗纠纷开庭后多久出判决结果 |
释义 | 医疗纠纷案件判决后,医疗机构应在15日内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相关规定进行行政处理。医疗纠纷书面材料一般由双方当事人撰写,无固定格式。诉讼时效中断的情形包括起诉、直接请求或同意履行义务等。 法律分析 医疗纠纷案件在开庭后,通常会在一个月内作出判决。如果情况复杂,最长期限为三个月。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四十四条 医疗事故争议经人民法院调解或者判决解决的,医疗机构应当自收到生效的人民法院的调解书或者判决书之日起7日内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作出书面报告,并附具调解书或者判决书。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四十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按照规定逐级将当地发生的医疗事故以及依法对发生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作出行政处理的情况,上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二、医疗纠纷书面材料怎么写 医疗纠纷书面材料一般由双方当事人根据医疗纠纷处理的情况据实撰写,没有固定格式。具体包含的内容包括: 1.双方当事人的具体信息; 2.双方医疗纠纷处理达成的结果; 3.医疗赔偿的具体数额以及支付方式; 4.双方当事人的其他权利和义务约定; 5.争议解决方式; 6.协议签订份数及日期等。 三、医疗事故诉讼时效中断的情形有哪些 医疗事故诉讼时效中断的情形有如下: 1.权利人起诉。向法院提起诉讼是权利人主张权利的最有效、最典型的方式,起诉是诉讼时效中断的一个重要原因,不仅向法院起诉可以导致诉讼时效中断,向卫生行政部门等医疗事故处理机关申请也能导致诉讼时效的中断; 2.权利人直接向义务人提出请求,要求其履行义务,这也是实践中比较普遍的诉讼时效中断的原因之一; 3.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义务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向权利人表示同意履行,也可以中断诉讼实效的进行。一旦发生医疗事故争议,当事人特别是受害者(患者)一方一定要及时主张自己的权利,遇到特殊情况,也要保留相关证据,以使自己权利的顺利实现。 拓展延伸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五十五条的规定,患者或者其近亲属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应当在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事故发生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因此,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关于诉讼时效的规定是患者或者其近亲属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应当在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事故发生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 结语 医疗纠纷案件在开庭后,通常会在一个月内作出判决。如果情况复杂,最长期限为三个月。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四十四条和第四十五条,医疗机构应当自收到生效的人民法院的调解书或者判决书之日起15日内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作出书面报告,并附具调解书或者判决书。同时,医疗事故争议经人民法院调解或者判决解决的,医疗机构应当自收到生效的人民法院的调解书或者判决书之日起7日内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作出书面报告,并附具调解书或者判决书。因此,医疗纠纷案件判决后,当事人应当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以便医疗事故争议得到有效处理。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20-12-29)\t第二十六条\t本院以前发布的司法解释与本解释不一致的,以本解释为准。 本解释施行后尚未终审的案件,适用本解释;本解释施行前已经终审,当事人申请再审或者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决定再审的案件,不适用本解释。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2019-12-02)\t第五百四十四条\t人民法院对强制医疗案件开庭审理的,人民检察院应当派员出席法庭。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2019-12-02)\t第五百四十九条\t人民法院收到被决定强制医疗的人、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复议申请后,未组成合议庭审理,或者未在一个月以内作出复议决定,或者有其他违法行为的,人民检察院应当提出纠正意见。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