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轻微交通事故逃逸,对方给予谅解书,会被拘留吗? |
释义 | 肇事逃逸有谅解书拘留情况根据交通安全法进行划分。对于双方当事人和解签订和解协议的情况,公安机关可建议从宽处理;对于轻微犯罪情节,可作出不起诉决定;但严重情节不得免于刑责。根据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九条,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可处罚款;同时,根据不同情形,还可吊销驾驶证或拘留。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认定包括未达成一致或给付赔偿不足、留下虚假信息、否认事故发生但有证据等情况。 法律分析 一、肇事逃逸有谅解书还拘留吗1、肇事逃逸有谅解书拘留情况如下:(1)双方当事人和解签订和解协议的,公安机关可以向人民检察院提出从宽处理的建议;(2)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作出不起诉的决定;(3)情节严重的,不得免于刑责。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九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一)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机动车驾驶证被吊销或者机动车驾驶证被暂扣期间驾驶机动车的;(二)将机动车交由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或者机动车驾驶证被吊销、暂扣的人驾驶的;(三)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四)机动车行驶超过规定时速百分之五十的;(五)强迫机动车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机动车安全驾驶要求驾驶机动车,造成交通事故,尚不构成犯罪的;(六)违反交通管制的规定强行通行,不听劝阻的;(七)故意损毁、移动、涂改交通设施,造成危害后果,尚不构成犯罪的;(八)非法拦截、扣留机动车辆,不听劝阻,造成交通严重阻塞或者较大财产损失的。行为人有前款第二项、第四项情形之一的,可以并处吊销机动车驾驶证;有第一项、第三项、第五项至第八项情形之一的,可以并处十五日以下拘留。二、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如何认定1、经协商未能达成一致或未经协商给付赔偿费用明显不足,交通事故当事人未留下本人真实信息,有证据证明其是强行离开现场的;2、交通事故当事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给伤者或家属留下假姓名、假地址、假联系方式后离开医院的;3、交通事故当事人离开现场且不承认曾发生交通事故,但有证据证明其应知道发生交通事故的;4、明知发生交通事故交通事故交通事故,交通事故当事人驾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的。 结语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九条的规定,对于肇事逃逸行为,公安机关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作出从宽处理的建议,包括和解签订和解协议、不起诉等。然而,对于情节严重的肇事逃逸行为,仍然不能免于刑责。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对于肇事逃逸行为的认定包括未能达成赔偿协议、虚假信息留下、不承认事故发生等情况。对于明知发生交通事故却逃离现场的行为,也应予以严肃处理。因此,对于肇事逃逸行为,公安机关将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认定并依法处理。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2021修正):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九十一条 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暂扣六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因饮酒后驾驶机动车被处罚,再次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吊销机动车驾驶证。 醉酒驾驶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饮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的,处十五日拘留,并处五千元罚款,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醉酒驾驶营运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十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后,不得驾驶营运机动车。 饮酒后或者醉酒驾驶机动车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2021修正):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一百〇一条 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 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六章 调 查 第三节 交通肇事逃逸查缉 第四十三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管辖区域和道路情况,制定交通肇事逃逸案件查缉预案,并组织专门力量办理交通肇事逃逸案件。 发生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后,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立即启动查缉预案,布置警力堵截,并通过全国机动车缉查布控系统查缉。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