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几种过失犯罪类型及其定义
释义
    疏忽大意与过于自信是两种不同的过失心态。疏忽大意是指行为人未能预见自己行为可能造成的危害结果,而过于自信则是行为人虽已预见危害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疏忽大意的前提是能够预见,而过于自信则是在已经预见的情况下仍实施行为。这两种过失心态分别涉及到预见和认识因素,以及意志因素。
    法律分析
    1、疏忽大意的过失。
    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应当预见的前提是能够预见:需要考虑行为人的知能水平、行为本身的危险程度以及行为时的客观环境。
    应当预见的内容是法定的危害结果,即构成要件意义上的实害结果,而非任何结果。
    2、过于自信的过失。
    过于自信的过失又被称为有认识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行为人在已经预见危害结果的同时还实施该行为,是因为行为人凭借一定的主客观条件,相信自己能够避免结果的发生,但所凭借的主客观条件并非真实可靠:过高估计自己的主观能力、不当地估计了现实存在的客观条件对避免危害结果的作用或者误以为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很小,因而可以避免结果发生。这是过于自信的过失的认识因素。
    轻信能够避免又表明行为人既不希望也不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这便是过于自信过失的意志因素(不能认为“轻信能够避免”是过于自信过失的意志因素)。
    拓展延伸
    过失犯罪的法律分类及法律责任
    过失犯罪是指由于犯罪人的疏忽、不谨慎或违反法定职责,导致他人受到损害或财产受到损失的行为。根据法律分类,过失犯罪可以分为几种类型,包括过失杀人、过失伤害、过失致死、过失损坏财物等。每种类型都有其特定的定义和要件,以确定犯罪的成立与否。对于过失犯罪的法律责任,根据不同的法律体系和国家法律规定,可能会有不同的刑事处罚或民事赔偿责任。法律的目的是保护社会秩序和个人权益,通过对过失犯罪的分类和法律责任的明确,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并促使人们在行为中更加谨慎和负责任。
    结语
    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都是在行为人预见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结果的情况下产生的心理态度。疏忽大意是因为没有预见危害结果而发生,而过于自信则是轻信能够避免结果的发生。在判断过失时,需要考虑行为人的知能水平、行为的危险程度以及行为时的客观环境。这两种过失都涉及行为人对自身能力和现实条件的估计失误。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四章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第二百三十四条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二章 危害公共安全罪 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二 对行驶中的公共交通工具的驾驶人员使用暴力或者抢控驾驶操纵装置,干扰公共交通工具正常行驶,危及公共安全的,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前款规定的驾驶人员在行驶的公共交通工具上擅离职守,与他人互殴或者殴打他人,危及公共安全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有前两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四章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第二百三十五条 过失伤害他人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随便看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2 uiane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1: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