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未立案案件失效规定 |
释义 | 公安机关立案条件是有犯罪事实并需追究刑事责任,由报警地公安机关管辖,符合条件则立案,立案前期审查一般不超过七天。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应保障起诉权利,符合起诉条件必须受理,七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不符合条件则七日内作出裁定书不予受理;原告对裁定不服可提起上诉。 法律分析 公安机关的立案条件是,有犯罪事实,并需要追究刑事责任,应该由报警地的公安机关管辖,符合条件,公安机关就会立案,立案前期要进行审查,一般不会超过七天。 地域不同也会有点小区别。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三条立案和受理 人民法院应当保障当事人依照法律规定享有的起诉权利。 对符合本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的起诉,必须受理。 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 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作出裁定书,不予受理; 原告对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 拓展延伸 未立案案件的诉讼时效问题 未立案案件的诉讼时效问题涉及到在何时对未立案的案件提起诉讼以及是否存在时间限制的问题。根据不同的法律体系和司法制度,对于未立案案件的诉讼时效规定可能会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下,法律会规定一定的时间期限,例如几年或者几个月,作为未立案案件的诉讼时效。如果在规定的诉讼时效期限内未对未立案案件提起诉讼,该案件可能会失去诉讼权利。然而,也有一些特殊情况下,未立案案件的诉讼时效可能会有所延长或者暂停,例如当事人存在特殊身份或者案件涉及到特殊性质的情况下。因此,对于未立案案件的诉讼时效问题,需要根据具体的法律规定和案件的特殊情况来进行判断和处理。 结语 公安机关依法对犯罪事实进行立案,并在七日内进行审查,是保障刑事诉讼权利的重要环节。而民事诉讼法对于民事案件的立案和受理也有明确规定,要求人民法院在七日内对符合起诉条件的案件立案并通知当事人。对于未立案案件的诉讼时效问题,需要根据具体法律规定和案件特殊情况进行判断和处理。不同地域可能会有些微差异。因此,在处理立案和受理问题时,应综合考虑相关法律规定和具体情况,确保当事人的诉讼权益得到保障。 法律依据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四条 人民法院对下列起诉,分别情形,予以处理: (一)依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告知原告提起行政诉讼; (二)依照法律规定,双方当事人达成书面仲裁协议申请仲裁、不得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告知原告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三)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由其他机关处理的争议,告知原告向有关机关申请解决; (四)对不属于本院管辖的案件,告知原告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起诉; (五)对判决、裁定、调解书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案件,当事人又起诉的,告知原告申请再审,但人民法院准许撤诉的裁定除外; (六)依照法律规定,在一定期限内不得起诉的案件,在不得起诉的期限内起诉的,不予受理; (七)判决不准离婚和调解和好的离婚案件,判决、调解维持收养关系的案件,没有新情况、新理由,原告在六个月内又起诉的,不予受理。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