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报警所需的资格要求 |
释义 | 报警找人的条件是对方失踪24小时或48小时,如果有证据证实人身安全危险,调查组会展开寻找。报案后,会详细询问经过并核对信息,告知处理过程,案件破案后会通知报案人。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10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犯罪事实或嫌疑人,有权向公安机关报案。被害人对侵犯其权益的犯罪事实或嫌疑人,也有权报案。公安机关、检察院或法院应接受报案、控告、举报,移送主管机关处理。 法律分析 报警找人其条件是:对方失踪了24小时或失踪48小时的。如果有凭证可以证实对方可能会有人身安全危险的,有关部门会设置调查组进行侦查寻找。报警之后的程序: 1、首先会有人员会仔细询问报案人事情大致的经过,之后会和报案人核对所问答的信息; 2、有关人员会告诉报案人大致的处理过程; 3、案子破了之后,会告知报案人。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权利也有义务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报案或者举报。被害人对侵犯其人身、财产权利的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权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报案或者控告。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对于报案、控告、举报,都应当接受。对于不属于自己管辖的,应当移送主管机关处理,并且通知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对于不属于自己管辖而又必须采取紧急措施的,应当先采取紧急措施,然后移送主管机关。犯罪人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自首的,适用第三款规定。 拓展延伸 报警岗位的必备条件 报警岗位的必备条件包括身体健康、年满18岁、有良好的品行和道德素养、具备高中及以上学历、无犯罪记录、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熟悉法律法规、具备一定的体能和应急处理能力、经过相关培训和考核合格。身体健康是报警岗位的基本要求,因为需要经常面临高强度的工作环境和应急情况。年满18岁是法律规定的最低年龄要求,以确保报警人员具备一定的成熟度和责任心。品行和道德素养的良好是保证报警人员能够正确履行职责的基础,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高中及以上学历要求确保报警人员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能够正确理解和应用法律法规。无犯罪记录是为了保证报警人员的诚信和可靠性。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是报警人员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和协作的必备素质。熟悉法律法规能够确保报警人员在工作中正确运用法律知识,维护公平正义。具备一定的体能和应急处理能力是为了应对突发情况和高强度工作环境的要求。经过相关培训和考核合格能够确保报警人员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胜任报警工作。总之,报警岗位的必备条件是多方面的,综合考虑各项要求,确保报警人员能够履行职责,维护社会安全和秩序。 结语 根据以上描述,报警寻人的条件和程序已经明确。报案人会接受仔细询问并核对信息,然后有关人员会告知处理过程,最后在案子破案后会通知报案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利和义务向相关机关报案或举报犯罪行为。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人民法院都应予以接受,并根据情况进行处理。报警岗位的必备条件包括身体健康、年满18岁、品行道德良好、具备高中及以上学历、无犯罪记录、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熟悉法律法规、具备一定的体能和应急处理能力,并通过相关培训和考核合格。以上是报警寻人和报警岗位的一些基本要求和程序。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救援衔条例:第四章 消防救援衔的首次授予 第十六条 首次授予管理指挥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消防救援衔,按照下列规定的权限予以批准: (一)授予总监、副总监、助理总监,由国务院总理批准; (二)授予高级指挥长、一级指挥长、二级指挥长,由国务院应急管理部门正职领导批准; (三)授予三级指挥长、一级指挥员,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同意后由总队级单位正职领导批准,其中森林消防队伍人员由国务院应急管理部门森林消防队伍领导指挥机构正职领导批准; (四)授予二级指挥员、三级指挥员、四级指挥员,由总队级单位正职领导批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救援衔条例:第四章 消防救援衔的首次授予 第十七条 首次授予消防员消防救援衔,按照下列规定的权限予以批准: (一)授予一级消防长、二级消防长、三级消防长,由国务院应急管理部门消防救援队伍领导指挥机构、森林消防队伍领导指挥机构正职领导批准; (二)授予一级消防士、二级消防士、三级消防士、四级消防士、预备消防士,由总队级单位正职领导批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救援衔条例:第二章 消防救援衔等级的设置 第八条 专业技术人员消防救援衔设下列二等八级,在消防救援衔前冠以“专业技术”: (一)指挥长:高级指挥长、一级指挥长、二级指挥长、三级指挥长; (二)指挥员:一级指挥员、二级指挥员、三级指挥员、四级指挥员。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