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不适用缓刑的具体规定是什么? |
释义 | 侵犯知识产权犯罪一般适用缓刑,但不适用于再次犯罪、无悔罪表现、不交出违法所得等情形。累犯和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也不适用缓刑。垄断行为包括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和具有排除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 法律分析 缓刑,全称刑法的暂缓执行,是指对触犯刑律,经法定程序确认已构成犯罪、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人,先行宣告定罪,暂不执行所判处的刑罚。 1、侵犯知识产权犯罪4种情形一般不适用缓刑 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符合刑法规定的缓刑条件的,依法适用缓刑。但是,司法解释同时明确,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般不适用缓刑:因侵犯知识产权被刑事处罚或者行政处罚后,再次侵犯知识产权构成犯罪的;不具有悔罪表现的;拒不交出违法所得的;其他不宜适用缓刑的情形。 2、累犯和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不适用缓刑 刑法修正案八修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74条规定:“对于累犯和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不适用。 本法规定的垄断行为包括: (一)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 (二)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三)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 拓展延伸 缓刑的适用范围和条件是什么? 缓刑是刑事法律制度中的一种特殊处理方式,适用于符合一定条件的犯罪行为。其适用范围和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犯罪行为应属于法定的刑事犯罪行为,且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其次,犯罪人应具备一定的社会危险性,即不属于危害性极大、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的犯罪分子。此外,犯罪人在犯罪行为后,应当认罪悔罪,并有悔过表现。最后,犯罪人的个人情况也是适用缓刑的考量因素,如年龄、身体状况、家庭背景等。总之,缓刑的适用范围和条件是综合考量多个因素来确定的,目的是为了促使犯罪人改过自新,重新融入社会。 结语 缓刑是刑事法律制度中的一种特殊处理方式,适用于符合一定条件的犯罪行为。其适用范围和条件主要包括犯罪行为清楚、证据确凿,犯罪人具备一定的社会危险性但不属于危害性极大的犯罪分子,认罪悔罪并有悔过表现,个人情况如年龄、身体状况、家庭背景等。然而,侵犯知识产权犯罪中的特定情形一般不适用缓刑,累犯和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也不适用缓刑。综上所述,缓刑的目的是促使犯罪人改过自新,重新融入社会。 法律依据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五章 证 据 第五十九条 可以用于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都是证据。 证据包括: (一)物证; (二)书证; (三)证人证言; (四)被害人陈述; (五)犯罪嫌疑人供述和辩解; (六)鉴定意见; (七)勘验、检查、侦查实验、搜查、查封、扣押、提取、辨认等笔录; (八)视听资料、电子数据。 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五章 证据 第五十五条 对一切案件的判处都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没有被告人供述,证据确实、充分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 证据确实、充分,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定罪量刑的事实都有证据证明; (二)据以定案的证据均经法定程序查证属实; (三)综合全案证据,对所认定事实已排除合理怀疑。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八章 侦 查 第二节 讯问犯罪嫌疑人 第一百九十八条 讯问犯罪嫌疑人,除下列情形以外,应当在公安机关执法办案场所的讯问室进行: (一)紧急情况下在现场进行讯问的; (二)对有严重伤病或者残疾、行动不便的,以及正在怀孕的犯罪嫌疑人,在其住处或者就诊的医疗机构进行讯问的。 对于已送交看守所羁押的犯罪嫌疑人,应当在看守所讯问室进行讯问。 对于正在被执行行政拘留、强制隔离戒毒的人员以及正在监狱服刑的罪犯,可以在其执行场所进行讯问。 对于不需要拘留、逮捕的犯罪嫌疑人,经办案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传唤到犯罪嫌疑人所在市、县公安机关执法办案场所或者到他的住处进行讯问。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