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离婚协议的财产分割是否受法律保护? |
释义 | 离婚协议中财产分割的法律效力问题:根据我国《民法典》规定,离婚协议中关于个人财产和共同财产的约定只要真实意思表示且不违法公序良俗,约定有效。然而,约定在离婚登记后生效,一方不履行可请求法院确认或撤销。签订离婚协议时,应充分考虑法律规定,避免纠纷和麻烦。 法律分析 离婚协议中财产分割的法律效力问题一直备受争议。根据我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三条的规定,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为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包括婚前财产、因身体受到伤害获得的医疗费、残疾人生活辅助具费等费用、遗嘱或者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一方的财产、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以及其他应当归一方的财产。而夫妻一方的共同财产为夫妻一方的共同财产,夫妻一方的共同财产包括工资、奖金、劳务报酬等财产。 因此,离婚协议书中关于共同财产分割的约定,只要是双方真实意思表示,没有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和公序良俗的,约定就是有效的。然而,这些约定只有在办理离婚登记后才会生效。在离婚协议签订后,如果一方没有履行协议,另一方可以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确认或撤销该协议。因此,在签订离婚协议时,双方应充分考虑法律的相关规定,以免产生不必要的纠纷和麻烦。 拓展延伸 离婚协议中的财产分割:法律保护的范围和限制 离婚协议中的财产分割受到法律保护,但其范围和限制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根据法律规定,离婚协议中的财产分割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的规定。法律保护的范围包括确保协议的合法性、公平性和有效性。然而,法律也存在一些限制。例如,离婚协议中的财产分割不能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也不能损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此外,法院在审理离婚案件时会对离婚协议进行审查,以确保其符合法律要求。因此,在制定离婚协议时,当事人应当了解相关法律规定,遵循公平原则,并在法律保护的范围内进行财产分割。 结语 离婚协议中的财产分割是备受争议的问题,根据我国《民法典》的规定,夫妻个人财产和共同财产在离婚协议中应得到合理分割。双方在签订协议时应真实表示意愿,并遵守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和公序良俗。然而,协议的生效需要办理离婚登记,如出现履行问题,可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确认或撤销该协议。因此,在签订离婚协议时,应充分考虑法律规定,以避免纠纷和麻烦。离婚协议中的财产分割受法律保护,但也受到范围和限制,应符合相关法规和司法解释,保证合法、公平和有效。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七十六条夫妻双方自愿离婚的,应当签订书面离婚协议,并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离婚登记。 离婚协议应当载明双方自愿离婚的意思表示和对子女抚养、财产以及债务处理等事项协商一致的意见。 第一千零七十七条自婚姻登记机关收到离婚登记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任何一方不愿意离婚的,可以向婚姻登记机关撤回离婚登记申请。 前款规定期限届满后三十日内,双方应当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发给离婚证;未申请的,视为撤回离婚登记申请。 第一千零七十八条婚姻登记机关查明双方确实是自愿离婚,并已经对子女抚养、财产以及债务处理等事项协商一致的,予以登记,发给离婚证。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